1995年6月6日傍晚的内蒙古四子王旗东梁水库,一场看似普通的警民冲突,却在三十年间经历了从"正当防卫"到"故意杀人"再到"故意伤害"的戏剧性转折。2025年3月19日,当乌兰察布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将邢志强的刑期从无期徒刑改判为四年有期徒刑时,这起跨越世纪的法律悬案再次引发社会对正当防卫认定标准与司法纠错机制的深度思考。
一、血色黄昏:1995年的致命追击时年22岁的邢志强作为四子王旗公安局通讯股干警,在非执勤时间携带小口径运动步枪与友人进行射击训练时,注意到21岁的孟永清驾驶红色摩托车经过。基于职业敏感,邢志强对这位曾因盗窃罪被判15年、当时尚处保外就医期的青年产生怀疑。当拦截盘查遭遇激烈反抗,孟永清持刀划伤邢志强背部后驾车逃逸,这场本可终止的冲突在黄土高原的暮色中升级为持续数公里的生死追逐。
目击者证词显示,在枳芬滩村的乡间土路上,两辆摩托车在扬尘中展开较量。邢志强供述称,当孟永清突然调转车头冲撞时,他本能地横摆枪支进行防御,意外触发击发装置。这颗穿透孟永清背部的5.6毫米弹头,不仅改写了两个年轻人的命运,更在司法史上刻下深重印记。
二、司法认定的三十年嬗变案件初期,四子王旗公安局在案发22天后即出具《正当防卫认定书》,将邢志强的行为定性为依法履职。这份盖着鲜红公章的文件,让负伤的警员获得表彰并调入刑警队,最终晋升为分管刑侦的副局长。转折出现在2020年8月,已在公安系统工作25年的邢志强突然被监委留置,尘封的案卷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被重新审视。
2023年乌兰察布中院的一审判决犹如惊雷:认定邢志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判决书特别指出,当孟永清已弃车逃跑时继续开枪射击,超出正当防卫必要限度。这个颠覆性的结论在2024年3月被内蒙古高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为案件带来转机。
三、改判背后的司法逻辑解构2024年11月的重审庭审中,三个关键证据链的质证彻底扭转了案件走向:
1. 目击证言的戏剧性反转:关键证人王某在庭上推翻先前"连开三枪"的证词,坚称"未听见枪声、未见开枪动作",暴露出原始笔录的取证瑕疵;
2. 法医学的重新诠释:司法鉴定专家当庭演示小口径步枪的击发机制,结合弹道轨迹分析,证实"腰部横摆走火"的技术可能性;
3. 多因一果的责任划分:法庭采信孟永清自行剖腹取弹、延误就医导致感染性休克的新证据,将死亡结果与枪击行为的因果关系从100%降至40%。
乌兰察布中院在2025年3月的判决书中创造性地引入"动态防卫权"概念:认定邢志强前期的拦截、追击属于正当履职,但当孟永清弃车逃跑、现实危险消除后,继续持有上膛枪支构成过失。这种将单一行为分段定性的审判思路,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四年刑期的量刑平衡术判决书显示的四项量刑考量因素,折射出新时代司法的人文温度:
1. 过错比例原则:孟永清暴力抗法在先,减轻基准刑30%;
2. 自救行为介入:被害人不当处置伤情,再减15%;
3. 历史追溯限制:考虑90年代警务规范的不完善,额外扣除10%;
4. 羁押折抵机制:邢志强自2021年2月被羁押,实际剩余刑期仅8个月。
这种"分段评价+量化减刑"的裁判技术,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体现了对历史情境的尊重。判决下达后,被害人家属获得的27099元民事赔偿,与邢志强可能面临的职业生涯终结,共同构成司法正义的复杂图景。
五、超越个案的法治启示本案改判揭示的司法进步值得铭记:当内蒙古高院毅然撤销无期徒刑判决时,展现的不仅是证据审查的严谨,更是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坚守。重审过程中引入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证人出庭作证保障机制,以及裁判文书长达23页的法理阐释,标志着边疆地区司法专业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但悬而未决的疑问仍在叩击人心:如果孟永清及时就医是否能够生还?当年那份正当防卫认定是否存在程序瑕疵?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永远埋藏在乌兰察布的黄土之下,但它们提醒着我们:每起历史案件的再审,都是对司法文明的一次丈量。
当54岁的邢志强在庭审最后陈述中哽咽说出"我始终相信法律"时,这句话不再是个体的独白,而成为整个时代对法治信仰的集体宣誓。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法律马拉松,最终以四年刑期的改判画上句号,但其承载的司法价值,将永远在正义的天平上闪烁微光。
警察枪击案/正当防卫争议/司法改判/多因一果/30年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