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倒地是谁和谁的战争? 孙膑的诱敌深入之计是否存在破绽?历史存在的争议究竟有哪些?
孙膑提出:“目前韩、魏双方的军队尚未疲惫至极,此刻救援韩国,实际上是我们代替韩国对抗魏军,显得我们受韩国指挥。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韩国濒临灭亡时,定会向我们求援。那时我们可加深与韩国的友好关系,并攻击疲惫的魏军,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和荣耀。”
孙膑向田忌建议:“三晋的军队以勇猛闻名,轻视齐军,而齐军亦有胆怯之名。优秀的将领应利用自然条件诱敌深入。《孙武兵法》指出:‘远行百里以求速胜,即便是上将也会失败;行五十里而求速胜,往往只有半数士兵能抵达。’”
孙膑命令齐军刚进入魏国境内时,筑造十万炉灶,次日减至五万,第三日再减至两万。庞涓追击齐军三天,见此情形,非常高兴地说:“我早知齐军胆怯,才进入魏国三天,已有一半以上的士兵逃跑了!”于是丢下步兵,亲自带领魏国精锐部队,昼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计算庞涓的行进速度,预计当晚会到达马陵。
夜晚,庞涓果然来到被刮皮的大树下,借火光查看树干上的字迹,未读完便被箭雨覆盖,魏军大乱,四散奔逃。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遂自刎而死,临终言:“成就了孙膑的名声!”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俘获了魏国太子申。
而魏国则因此战元气大伤,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强势地位。庞涓的死讯传回魏国,朝野震惊,魏惠王痛失爱将,国内士气低落,一时之间难以恢复往昔的辉煌。魏国开始调整战略,转向内政建设,意图重振国威。
齐国:桂陵、马陵之战获胜援救赵韩,威望上升成强国并称霸东方,但称王引楚不满,战败乞和。
魏国:经桂陵、马陵之战实力削弱,丧失独霸中原能力,开启合纵连横时代。
韩国:削弱魏国目的达到,但魏衰后需与魏联合抵御齐、秦、楚。
秦国:逢泽会盟借魏被攻,坐收渔利,魏无力阻止秦东扩。
时间:因《史记》对魏惠王和齐威王徐州相王后改元记载错误,马陵之战时间存争议。
将领:交战主要将领是孙膑和庞涓,还是田盼和太子申,尚无定论,《竹书纪年》记载与《孙子吴起列传》不同。
动机:魏国作战动机存疑,战场在齐国境内不合常理,或为惩罚韩、齐。
地点:马陵地点说法不一,山东郯城有一定合理性且其马陵道遗址符合史料描述,但也有其他争议地点。甚至有人认为马陵之战不存在,是司马迁拆分史料所致,但未获普遍认可。
战场争议 范县说等:东晋虞喜提出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唐代张守节引用,2005 年莘县修建纪念馆。 元城说:晋刘宋人徐广称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源于杜预说法,林尧叟加注后与战址联系,史记三家注中鄄城说与元城说并存。
孙膑减灶诱敌深入之计,难道没有破绽吗?若宠涓稍微留意一点就会发现,孙膑三天跑掉八万逃兵,魏军沿途没能捉住一个,那不是十分可疑吗?宠涓,做为孙膑的同门师兄,魏国大将军,军事大家,怎么会如此疏忽?简直让人费解。
您对本文有什么观点、看法,欢迎点赞、关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