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创作的思乡名篇,语言朴素情感深厚,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在他乡生活,每到节日就特别想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时,头上插满茱萸却唯独少了我。

注释。
九月九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山东:华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今山西永济)。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人认为佩戴它可以避灾。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17岁旅居长安时所作,收录于《全唐诗》。诗中通过重阳节思亲的普世主题,以简练语言勾勒游子孤独与乡土眷恋,被誉为“唐代思亲诗之冠”。
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 “独” 字和两个 “异” 字,写出了诗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用 “倍” 字突出节日里对亲人的加倍思念,成为千古名句。
后两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兄弟,而是想象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了自己,通过 “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细节,更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平凡的节日场景,传递了人类共有的思乡之情,语言简洁却感染力强,适合小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学会用文字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