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626年,唐朝刚刚建立,那时各方势力各自占据一方,整个天下动荡不安。李世民被封为秦王,辅助大哥李建成处理政事。李建成虽为太子,但其政治才干却并不出众。朝廷上下不少人都这样议论:“若要治理国家、安定天下,非李世民不可。”
李建成心里头长年憋着股子不满劲儿,这旁人都看在眼里。他觉着李世民那如日中天的势头会危及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拉着三弟齐王李元吉,在朝廷里事事都跟李世民对着干。李世民一次又一次地忍耐着,可李建成他们兄弟俩还是像仇人似的嫉妒着李世民,变着法儿地给他找麻烦。
【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夺嫡】
李世民这人性格刚直,身强体壮力气大,在军政方面很有手段。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是唐朝的顶梁柱,要是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国家肯定会陷入困境。然而,作为二皇子,他又难以打破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规矩,没办法,只能选择忍耐退让。
有一天,李建成这些天心情明显特别高兴。有个宫女偷偷跟李世民说:“太子殿下这几日可高兴了,好像是得到了皇上的许可,要把您秦王的位子给废了。”李世民只能无奈地苦笑,心里明白自己的危险时刻到了。他觉得要是继续留在朝廷里,肯定会被大哥给逼得没有活路,还不如自己先动手呢。
在武德元年,李世民毅然掀起了足以改变唐朝历史走向的玄武门之变。那一晚,他亲自带领着亲信兵马进宫,径直冲向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住所。李建成毫无防备,人还没出仁王殿呢,就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当即摔倒在地。李元吉见此情形,心急如焚,拔剑奋起反抗,勇猛无畏地冲进包围,想要搭救大哥。可惜的是,他敌不过众多的对手,最终身中好几箭,丢了性命。
玄武门那一夜,鲜血把那地儿都给染红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那儿丢了性命,再也没了活路。李世民就这么一下子拿下了皇储的位子。可多年以后,每回想起这事儿,李世民都忍不住皱紧了眉头。毕竟这场宫廷政变让他亲手沾了亲兄弟的血,这重重的罪过压在他身上,一辈子都没法放下。
那一晚,李建成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恐怕他都没搞清楚,自己那能征善战的二弟,为何会对自己下此狠手。李世民亲手杀了兄长,当时可谓是坚决且残忍,可事后却又悔恨痛苦不已。这种反复无常的心理煎熬,也让他自此以后陷入了担惊受怕的日子里。
那李元吉堪称是这场血雨腥风里的悲催之人。他死心塌地地跟着大哥李建成,压根儿没料到自己竟会被卷进政治争斗当中,沦为这场兄弟相残的倒霉蛋儿。待到玄武门之变猛然爆发,李元吉毫不犹豫地拼死守护太子,一门心思要全力护住大哥。哪承想,自己不过二十来岁,生命就这般突然终止了。
“元吉啊,你我都是嫡出之子,怎就稀里糊涂地走到了如今这步田地……”李世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感慨叹息。对于已逝的三皇子,他心中满是深深的愧疚。这场权力之争,让单纯的李元吉丢了性命,这让李世民心中总有一种负罪感。他常常这样问自己:“要是当初我不那么着急发动政变,三皇子是不是就能平平安安地活着?他原本是能够娶妻生子,一辈子顺顺利利的,而不是被我亲手给断送了性命……”
【二、霸占弟妻杨氏:唐太宗的难言之隐】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马上就要登上皇位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居然把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给霸占了,还打算把她立为妃子。
“陛下您是要将自己的德行与唐尧、虞舜相比的,怎能让自己被辰嬴这样的人所牵累呢?”这一消息传出后,朝中大臣魏征竟敢冒着生命危险直言进谏,强烈指责李世民的这种行为有违道德风尚。魏征坦率地表示李世民的这一做法不仁义,劝他慎重考虑。但李世民却对此充耳不闻,依旧将杨氏纳为妃子。
那会儿人们都在那儿议论个不停,各种各样的猜测那是层出不穷。杨氏可是出身于弘农杨氏这个名门望族,有人说李世民眼馋她背后的势力,想借姻亲政治给自己捞点额外的资源;还有人讲李世民和杨氏早就有了私通之事,这门亲事是他俩心甘情愿的;更有人觉得李世民这么做是为了报复李元吉,意思是宣告夺嫡的仇已经报了……各种说法那是五花八门。
“自古以来,帝王身边都有众多美女侍奉,而杨氏容貌绝美,陛下重情重义,将其纳为妃子,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时,也有一些心胸宽广之人替李世民进行辩解。
然而,让人最为迷惑的是,李世民的正宫皇后长孙氏,为啥对此连一点儿反对或阻拦的意思都没有呢?她的不作声反倒成了这段历史中最大的一个谜团。李世民平素对她可是宠爱备至,这么重要的事情却把长孙皇后晾在一边,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长孙皇后平常那可是温柔又贤良,很受李世民的喜爱。她做事的风格既沉稳又老练,还挺有办法,以前给李世民的好多政事决策都提过特别精到的建议。李世民一直都很看重她的看法。但是这回,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举动却啥也没说。
“皇后未表任何异议,陛下纳杨氏想必是心意笃定了。身为妻子,理当体谅自家丈夫的难处。”有臣子这般说道。不过,更多的人却是对长孙皇后这一反常的沉默颇为不解。她平素聪慧得很,看待事情清楚明白,这般重要之事却不加以干涉,实在是让人觉得奇怪。
【三、长孙皇后缄默的缘由】
当时的人们对此事议论个不停,怎么想都想不明白。长孙皇后的身份和地位可比杨氏高多了,她对这事儿竟然不管不顾,实在是很奇怪。
也许,她那会儿觉得丈夫已然下定决心,再多说啥都没用了,干脆等着看情况发展。她这人考虑得很全面,对事情的判断也很准,心里清楚李世民这时候主意已定,自己去阻拦不仅没效果,说不定还会被怀疑,倒不如随他去呢。
也许,她得顾着皇室的面子,不想公开跟丈夫对着干,免得招来闲言碎语。她身为皇后,时刻都得琢磨着皇室的名誉和正统地位,要是公然反对李世民的决定,肯定会引得外界说三道四,还会让人对皇权产生怀疑。为了保住皇室的威严,她也只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也许吧,魏征已经把该说的直说了,她要是再开口就显得多余了。魏征直谏的行为大家都看在眼里,长孙皇后要是再去阻拦,估计也没啥效果,说不定还会让李世民不高兴呢。得饶人处且饶人,她决定不去掺和了。
不管怎样,长孙皇后在这件事上闭口不言,变成了这个历史疑团里的关键角色。然而,她这样做的动机到现在都让人难以捉摸。
“皇后说到底就是个女人罢了,哪有什么资格谈论权势政事呢?她只要把皇上伺候好就行了,没必要去掺和那些事儿。”有人这般说道。
“皇后殿下那可是目光长远、深谋远虑啊,这决定肯定是经过仔细琢磨之后才做出的。”有人这样替长孙皇后说话。
各种猜测接连不断地出现,然而真相却依旧如同被迷雾笼罩,难以看清。过了好些年,魏征总算把真相讲了出来:
李世民决定把杨氏纳为妃子的时候,长孙皇后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原来呀,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杨氏就被限制在宫中,失去了自由。在李世民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长孙皇后竟莫名其妙地离世了。趁着这个空当,杨氏成功地让自己被纳入后宫,成为了妃子。
要是长孙皇后还活着,凭她的身份以及智慧,肯定不会同意自己的丈夫纳杨氏为妾的。只可惜她早早去世了,这才导致了这样一出人际关系方面的悲剧。
魏征最终道出了实情,原来当李世民打算纳杨氏为妃时,长孙皇后已经离世了。正因如此,她才无法进行劝阻。要是她尚在人世,面对李世民这般肆意妄为,恐怕她定会痛心不已并加以斥责。
长孙皇后在世时,那可是深得皇帝的恩宠,他俩之间情意绵绵,恩爱得很。可她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这对李世民来讲,那绝对是极大的伤痛和沉重的打击。好些年过去了,每当想到心爱的人已然不在了,他仍旧是心痛得厉害。现今呢,他又把杨氏纳为妃子,这跟往长孙皇后的坟上撒盐没啥区别。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他自己也明白这是多么的不孝顺和没情意。
【四、唐太宗的难言之隐】
在李世民看来,把杨氏纳为妃子这事,是他羞于提及的秘密。
玄武门之变使得他一下子登上了皇位,可这也让他背上了杀害兄长的罪名。李建成和李元吉虽说跟他在政见方面不一致,但终归是自己的亲兄弟。他们早早离世,李世民肯定心里也觉着愧疚。
把杨氏纳为妃子,兴许正是李世民做出的一种补偿。杨氏突遭变故,没了丈夫,李世民有责任给她一个名分。这既体现了人道关怀,也是对已逝兄弟的某种程度上的弥补。
“活人对待死者会有不同的态度,而死者对生者却毫无怨言。”或许李世民的心中就是这样想的。他纳杨氏为妃,从情和理的角度来看,也并非是毫无依据的。
这后宫里的事儿啊,向来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外人根本没法理解,他也只好含混带过,不去多做解释。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么干肯定会招来不少指责,甚至可能会损害长孙皇后的名誉。可是在权力的争斗中,那可是关乎生死存亡,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他也只得咬牙去做,不可能顾得上所有人的想法。
“爱憎分明本就是人通常有的情感。我这般行事,你们或许难以领会,可我着实有自己的困扰。”李世民在心里默默念叨。他并不想让杨氏为难,也深知人言的可怕,没办法跟所有人都讲清楚。这就是身为君王的苦楚,也是他不好言说的隐秘之事。
长孙皇后在他刚登基的时候就早早离世了,这成了这段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关于她的想法,我们如今已无法知晓,只能对她的不幸表示遗憾,对她进行缅怀。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方得以将杨氏纳入宫中。他在情感和事理方面都有所权衡,如此推测才算全面。但后世的那些逸闻趣事,不过只言片语,着实难以洞悉他那时的真切想法。种种揣测虽为外人所知,可唯有当事人内心的所思所想,早已消逝在风中。
【结语】
人生就像一场戏,世间之事变化无常。咱不能拿今人的标准去过分指责先人,得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设想当时的情形。
李世民经过诸多考量,做出了纳杨氏的决定。咱们别轻易去评判这事儿的对错,还是宽容些为好。历史人物说到底也都是普通人,免不了会有一些私心杂念,做出些不太合乎常理的举动。咱可不能摆出一副道德至上的教师模样去过分指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