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18亿美元控股汽车之家的战略重构:业绩解析、平安收缩动因与海尔的生态野心。
一、汽车之家的业绩表现:增长乏力与转型阵痛
1. 营收与利润双降,行业竞争加剧
根据汽车之家2024年财报,其全年净收入为70.4亿元,同比下降2%;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2亿元,同比下滑13.86%。第四季度表现更为疲软,净收入17.83亿元,同比下降6.7%,净利润同比缩水28.25%。这一下滑趋势主要归因于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抖音、懂车帝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形式持续蚕食汽车之家的流量份额,导致其媒体收入在2024年第三季度同比骤降31.7%。
2. 用户活跃度与线下布局的隐忧
尽管汽车之家月活跃用户仍超5000万,但其核心流量入口地位受到新兴平台挑战。线下业务方面,新能源空间站虽覆盖20个城市,但线下网络的拓展速度未能抵消线上流量的流失。此外,公司员工数量从2023年的5511名减少至4415名,裁员近20%,反映出成本控制压力与业务收缩的阵痛。
3. 转型尝试与市场反馈
汽车之家近年尝试拓展二手车交易(通过天天拍车)和线下能源服务,但新业务对整体营收的贡献有限。2024年,其二手车业务板块虽有一定增长,但未能弥补传统媒体广告收入的缺口。管理层变动(如CEO吴涛辞职、杨嵩接任)亦折射出战略调整的迫切性。
二、中国平安的战略收缩:从闭环梦想到资源聚焦
1. 汽车+金融”闭环的挫败
中国平安自2016年以47.4%股权入主汽车之家后,曾试图构建“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的生态闭环。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分散化,平安未能有效整合汽车之家的数据资源与自身金融业务。2024年第三季度,汽车之家媒体收入暴跌31.7%,净利润缩水23.9%,标志着这一战略的实质性失败。
平安此次以18亿美元出售41.91%股权,相较二级市场16亿美元的市值溢价2亿美元,显示其急于退出非核心资产的意图。平安近年来持续收缩非金融业务,转而聚焦保险、银行等核心板块。例如,平安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强调央企汽车业务整合趋势,暗示平安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而非直接控股参与产业变革。
2. 行业环境与政策导向
国资委近年推动央企重组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汽车行业尤其面临新能源转型压力。平安作为财务投资者,可能认为汽车之家的长期增长潜力受限于行业竞争格局与政策不确定性,因而选择在高点套现。
三、海尔的生态野心:从家电巨头到汽车生态整合者
1. 卡泰驰的汽车生态版图
海尔集团通过子公司卡泰驰控股,已布局二手车交易、充电桩、智能座舱等业务,并于2024年推出智能商城平台。收购汽车之家后,海尔得以补足流量入口,将汽车之家的线上用户数据与线下服务网络(如新能源空间站)融入其“家车互联”战略。例如,用户可通过海尔智能家居系统同步车辆状态,或通过卡泰驰平台完成车辆定制、充电桩预约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2. 协同效应的三大方向
数据与场景融合:汽车之家积累的购车用户行为数据可与海尔智能家居数据打通,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持。例如,根据家庭用电习惯推荐新能源汽车充电方案。
产业链延伸:海尔可利用汽车之家的B端客户资源(主机厂、经销商)拓展汽车零配件供应链金融,或通过旗下日日顺物流强化汽车后市场服务。
国际化布局:海尔在海外市场的家电渠道或可嫁接汽车之家的海外业务,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出海。
3. 挑战与风险
整合难度:汽车之家管理层更迭(杨嵩接任CEO)可能带来短期动荡,其能否平衡海尔战略需求与原团队执行力存疑。
盈利压力:汽车之家净利润持续下滑,海尔需在短期内注入资源改善业绩,否则可能拖累整体生态协同进度。
竞争加剧:字节跳动、阿里等巨头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同样激进,海尔需快速形成差异化优势。
四、未来展望:生态重构与行业变局
此次交易不仅是资本层面的股权转移,更是汽车产业与智能家居生态融合的标志性事件。对海尔而言,汽车之家将成为其从“产品制造商”向“场景服务商”转型的关键支点;对中国平安,收缩非核心资产后能否在金融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值得持续关注。而对汽车行业,海尔与平安的进退折射出传统流量平台与实体产业资本博弈的新范式——未来竞争将更依赖生态协同而非单一业务优势。
本文综合腾讯新闻《一线》、金融界、达摩财经Pro等媒体报道。
来源:开甲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当下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传统模式面临挑战,双方走到一起是为了优势互补,寻求新突破。
汽车之家车型库新增‘家电匹配指数’,终于不用拿卷尺量Model Y能不能塞下双十一囤货
这次海尔卡泰驰收购汽车之家真的太让人兴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