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次二经:会稽山、夷山、仆勾山、咸阴山(穷山恶水、不毛之地)四座荒山连成一片,占地一千五百里,能让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无素材可取会稽山位于成山东边四百里的地方,山体外形比较方正,山上金、玉之类的矿产比较多,山脚的岩石则主要以砆石为主。勺水河从会稽山发源,向南一直流入湨河。夷山在会稽山东边,两座山离着有五百里。夷山上沙砾石块众多,土壤贫瘠,寸草不生,湨水河从夷山流出,半路上与勺水河汇合,然后向南流进列涂河。仆勾山在夷山东面五百里的地方,山上富含铜矿和玉石两种矿产资源,山脚下花草树木欣欣向荣。但整座仆勾山,没有飞禽走兽,也没有水源。咸阴山在仆勾山东边,相隔五百里。咸阴山十分荒凉,山上寸草不生,也没有山泉河流。
山海小档案:会稽山、夷山、仆勾山、咸阴山,四座山脉前后相连,总长度达一千五百里,占地面积可以说是很大了。最让人惊奇的是,如此广阔的面积,居然没有异兽出没。就这一点而言,四座山不说是四胞胎吧,也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音夫)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音局)。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砂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声明:某种程度上,《山海经》是一本我国古代山川地理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从先秦到秦汉,经过各个时代不知名作者的编写补录形成的文集。今天市面上主流的《山海经》版本,是经过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晋朝风水大师郭璞做注而成。《山海经》以中原一带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次勾勒出当时九州之内的山川地理情况。现代版本的《山海经》,共有文章十八篇,内容涉及五花八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本文以市面上通行的《山海经》版本原文为依据,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上小编自己的理解,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个人主观性比较强,再加上个人学识有限,肯定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如有争议,以读者为准,小编虚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