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次二经山神:龙身鸟首,庇护十七座大山,七千二百里土地归属于南次二经的山脉,从秬山算起,一直延伸到漆吴山,一共有十七座山,山势起伏绵延长达七千二百里。南次二经助山的护法山神,长着龙的身子,和鸟的脑袋,形象与南山首经山神正好相反,但祭祀的物品差不多:禽畜、玉璧、精米。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巫师会将精米做成的祭米摆放在供桌上,将祭祀用的禽畜和一块玉璧埋在地下。
山海小档案:南次二经,共有十七座山,从西向东依次是柜(jù)山、长右山、尧光山、羽山、瞿父山、句余山、浮玉山、成山、会稽山、夷山、仆勾山、咸阴山、洵山、虖勺山、区吴山、鹿吴山、漆吴山。其中没有异兽的山脉多达十座,占比将近60%。整体上来看,南次二经山脉,算得上是比较荒凉的一座山脉了。南次二经的山神,是山海经里出现的第二个山神。祭祀仪式与南山首经山神差不多,但有意思的是,南山首山的山神是龙首鸟身,而南次二经的山神形象,恰好反过来,是龙身鸟首。小编觉得,如果真的有所谓的造物主的话,那么山海经里的异兽和山神,很像是造物主们玩拼拼乐的游戏,一番东拼西凑创造出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文: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yì),糈(xǔ)用稌(tú)。
声明:某种程度上,《山海经》是一本我国古代山川地理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从先秦到秦汉,经过各个时代不知名作者的编写补录形成的文集。今天市面上主流的《山海经》版本,是经过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晋朝风水大师郭璞做注而成。《山海经》以中原一带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次勾勒出当时九州之内的山川地理情况。现代版本的《山海经》,共有文章十八篇,内容涉及五花八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本文以市面上通行的《山海经》版本原文为依据,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上小编自己的理解,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个人主观性比较强,再加上个人学识有限,肯定有错误疏漏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如有争议,以读者为准,小编虚心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