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作者:李飞飞
上一节,我们讲了随着神经网络算法重获生机,计算机算法进入了深度学习时代,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李飞飞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征程,尝试从“数据挖掘”到“数据应用”,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成功。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在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的全新时代中,它的未来将会去向何处,李飞飞对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又进行了哪些探索与思考呢?
帮助谷歌打造人工智能
截止到2010年,人工智能的相关话题,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公众关注,各种讨论铺天盖地:加州硅谷101号公路沿线的广告牌上,满是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招聘信息;医院候诊室的杂志封面上,也有关于人工智能的报道;就连开车换台时,都能从车载收音机的谈话片段里,听到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世界正在变得超现实,人工智能已经进化出新的形态,躁动不安,渴望探索。
大学实验室曾经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力军,但如今已不在是推动前沿发展的唯一机构,谷歌、微软和脸书等科技巨头早已迎头赶上,遍布全球的初创企业纷纷入局,算法不仅相互竞争,还开始与人类一决高下。人工智能已经走出了大学实验室,虽然新思想、新面孔和新机构带来的旋风令人振奋,但也伴随着新的担忧,因为过度自信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算法的偏见,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等等。在现代人工智能的面纱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迷局,令人不安的危险感与日俱增。
时值2016年,李飞飞即将迎来21个月的学术休假,暂时离开教授职位,她收到很多来自英伟达、优步和谷歌等公司的邀请函。在她身边,已有数不清的同事转型,从大学进入了科技公司,就连她的学生,也纷纷放下学业,去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高薪实习。
变化如此之快,李飞飞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对加入企业的拒绝态度是不是过时了?她也想了解,在大学和科学期刊之外,现代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许可以利用这次休假,到企业去看看。
再三考虑之后,李飞飞接受了谷歌云的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一职,当时的谷歌成立近20年,而云计算部门才成立1年左右,李飞飞觉得,这是帮助谷歌从头开始打造人工智能的好机会,她希望可以在这里运营规模更大的实验室,调度更大数量级的博士研究团队,获得以前做梦都无法想象的海量数据。
尽管李飞飞这些年在大学的所见所闻已经不少,但真正来到谷歌,这里的一切仍然令她震撼,谷歌的科技非常发达,会议现场就像科幻小说里的场景,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最先进的远程呈现技术,只需轻点触摸屏,就能启动一切。这是大学里用的2000年代的投影仪和视频会议设备根本无法相比的。
这里人才济济,李飞飞一到谷歌,公司就为她配备了15人的团队,接下来,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团队规模扩大了20倍。
数据是谷歌整个品牌建立的基石,这里的数据丰富程度难以言表,所涵盖的类别也远超李飞飞的想象:来自农业企业的数据,可以帮客户更好地了解植物和土壤;来自媒体行业客户的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整理内容库;来自制造商的数据,可以帮他们减少产品缺陷等等。李飞飞意识到,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一种特权,一种排他性极强的特权。
在谷歌云工作的两年期间,李飞飞得到了科学家少有的机会,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和自己研究领域的人会面,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她和金融服务、农业、医疗、能源、娱乐、交通等行业的初创企业,以及财富500强的企业高管、产品设计师和开发人员进行交流,收集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智力上的好奇探索,而是即将改变全人类生活的社会转折点。
无论接下来自己要去往何处,李飞飞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有它的隐患,如果一个机构不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工智能技术加以考量,更负责任地驾驭它,那么人工智能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伤害。无论是大范围的监控可能导致侵犯隐私,还是机器人杀手——比如优步的自动驾驶汽车将行人撞倒身亡,曾给整个领域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仅仅通过自动化就能让数亿人失业,所以,建立人工智能伦理框架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迈出每一步前进行评估。
重获勇气
早上5:30,李飞飞看着母亲被护士推进手术室,母亲又要做心脏手术了,这是迄今为止创伤最大的一次。这个中国家庭一向含蓄内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对彼此的感情。此刻,李飞飞在心里默默地对母亲说出了剩下的祝福。
如果以后没有母亲的陪伴该怎么办?李飞飞禁不住打了个寒战。片刻之后,父亲找到了她,先是欲言又止,后来慢慢讲起了一些事情,这是父亲第一次跟李飞飞讲起她的祖父。
父亲说,他小时候生活在小城镇,因为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是父亲,也就是李飞飞的祖父把他带大的,对他宠爱有加。祖父只是个小官员,家里并不富有,但过得还算舒适。
后来祖父突患重病,当时只有父子俩相依为命,小镇物资有限,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祖父身体迅速垮了,几个月后就无法自理。父亲只能日夜守在床边,眼睁睁看着祖父一天天衰弱下去,医生说是极度营养不良加重了祖父的胃肠道疾病,最终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祖父去世时,是1961年,父亲只有14岁,他的世界从此崩塌了。即使后来长大成人,为人夫为人父,他也始终过着记忆里自己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孩子气,拒绝承担责任。这些年来,他就像一个被时间定格的孩子,那是因为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他无法治愈的痛苦,似乎只有保持曾经的快乐,好像才不会失去他所爱的一切。
李飞飞恍然大悟,父亲在这个时候,把他埋藏多年最深沉的悲伤挖出来,并不是向李飞飞讲述他们家族的故事,而是要让女儿做好可能会失去母亲的心理准备,他是在保护女儿,要她鼓起勇气面对生命的无常,面对人生的伤痛。
新的征程
转眼间,李飞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已经二十年,2018年6月7日,美国众议院科学、太空和技术委员会发来邮件,邀请她参加6月26号的国会听证会。而此时,母亲刚做完心脏外科手术两周,并且再度坚韧地扛下了手术的打击,正需要李飞飞陪在身边照顾。
最终,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李飞飞决定出席这次听证会,她坐红眼航班赶到华盛顿,几乎一夜未眠,在座椅上一遍遍紧张地演练自己的发言。
2018年6月26日,李飞飞进入国会大厦,走进庄严肃穆的听证会大厅,找到标有自己名牌的位子坐下来,这一刻,她肾上腺素飙升,要靠深呼吸来保持平静。她决定,今天要阐明的观点只有一个,就是在科学和工业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动机,必须明确地以人为本。
随着一声槌响,听证会开始,李飞飞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一切,她告诉公众,科学的力量值得我们满怀乐观,但要真正安全、公平、可持续地利用这一力量,光靠科学本身远远不够。如果仅仅追求颠覆却不考虑后果,就会犯下严重错误。科技革命必须尊重全球社会的集体尊严,人工智能是我们所有人共同承担的责任。
最后,李飞飞强调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兴奋的初生时代,但仍企足而待‘古典’时代的黎明。”
随着法槌的再次敲响,听证会结束了。
《我看见的世界》精华回顾
好,讲到这里,著名华人科学家李飞飞的自传作品《我看见的世界》,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在书中,李飞飞回忆了自己年少时随家人移居美国,面对语言和文化障碍,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境,始终坚持自己的科学梦想,并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全过程。
在读本科到研究生、博士期间,李飞飞确定了自己在视觉领域的研究方向。她所在的团队一起创建了加州理工学院101类图像数据集,并在2009年创建了图像网(ImageNet)项目,这是一个包含1500万张图片的庞大视觉数据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项目成果一开始并未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它最终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革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大突破。
李飞飞的职业生涯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她还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比如社会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智能化。她利用谷歌街景数据进行了社会经济问题的创新研究,还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合作,探索了人工智能在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在自传的后半部分,李飞飞分享了自己在谷歌云担任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的经历,以及她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她呼吁建立伦理框架,从根本上重新构想人工智能,使其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
李飞飞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她的经历和成就激励着无数追求科学梦想的人。
“北极星”这个词在书中反复出现,李飞飞用“北极星”比喻理想,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来,北极星可以指引方向。二来,无论怎样努力,到北极星的距离永远是无限的。北极星象征的是朝着理想不断前进,探索永不停歇,好奇永无止境。
人的一生,或许会取得一次次的成功,但那都不是终点,每一座攀上的高峰,都是下一段更伟大旅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