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谋人者,必务图之于先。"这句话在历代兵书中反复提及,意思是想要谋划别人,就要抢先一步采取行动。美国一支B-1B"枪骑兵"轰炸机编队抵达日本三泽空军基地,美军所谓"加强印太稳定"的说辞,不过是刻意包装的战略威慑。可国际政治从来不是看谁嘴皮子功夫好,而是看实力对比和战略定力。
美国这次突然把B-1B轰炸机部署到日本,摆明了是冲着中国来的。所谓"支援太平洋空军与盟友、伙伴和联合部队举行演习",就是在中国家门口打造一个军事威慑链。B-1B虽然不是核轰炸机,但其超音速突防能力配合远程反舰导弹,确实能对东海、台海构成一定威胁。但美国人算盘打得再精,也逃不出一个"虚"字。
这种把战略轰炸机前置部署到第一岛链的把戏,说白了就是旧瓶装旧酒。自从奥巴马时期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就没少在亚太地区搞这套。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地推动所谓"印太战略",妄图用军事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然而这种耍横的结果,不过是让中国加快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反而让美国的战略部署越来越被动。
拜托,美国佬,你们是不是还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你们往日本一部署F-4幻影,中国确实没什么好办法。可现在是什么年代?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东风-21D和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组成的"航母杀手"能打到第一岛链之外,中国的反隐身雷达网和密集防空火力网足以让B-1B这种上世纪的老爷机高悬高打都不敢。美军这点战术调整,连中国防空识别区的防御体系都突破不了,更别说对中国本土构成什么实质威胁了。
美国在军事上的这种表演,不过是在关税战和科技战受挫后,转向军事威慑的无奈之举。然而,时代变了,美国人还是没看懂。他们依然试图用冷战思维来应对今天的中国崛起,这种战略迟滞必将付出代价。
在军事层面,中国早就实现了对美国这类威慑的有效应对。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配合高超音速武器,形成了对关岛等美军基地的有效威慑,迫使美军不得不分散战略资源。而在技术层面,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无人机集群作战能力,以不对称成本消耗美军高价值平台,让美国陷入了一种"导弹经济"与"轰炸机政治"的性价比博弈困境。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孙子兵法》中的话道出了真理。智慧的将领首先打击敌人的战略谋划,其次是破坏敌人的外交同盟,再次才是军事打击,最后才是围攻城池。美国现在就像是在走"其下"的路线,结果是越陷越深。中国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球搭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实现"上兵伐谋"的战略目标。
其实从军事价值看,B-1B在反中作战中的实际效益非常有限。单价6亿美元的轰炸机,每小时使用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而中国用十分之一成本的导弹就能让它不敢靠近。这种不对称博弈下,美国的军事存在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安慰剂,给日本和台湾当局打的强心针,但药效越来越短。
美国这种把战略轰炸机往前推的做法,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战略资产暴露在中国的精确打击范围内。一旦发生冲突,日本就会成为中国反击的首要目标。日本人应该清醒认识到,作为美国的马前卒,他们承担的风险远大于收益。台湾当局更是如此,妄图依靠美国的军事存在对抗大陆,结果只会陷入更深的绝境。
历史不会忘记,美国二战后在亚太地区打着"维护稳定"的幌子,却制造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动乱。美国从来不是什么"和平卫士",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战争贩子。当年英国在中国制造鸦片战争,意图通过军事威慑打开市场;今天美国的所作所为,本质上与当年的殖民者如出一辙。
美国人不断在中国周边挑起事端,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军事能力应对任何挑战。对于美国的这种军事挑衅,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会通过加强战备、提升实战能力来有效应对。
美国无论在日本部署多少轰炸机,都改变不了中国崛起的历史大势。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完备,军事科技进步神速,国家团结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底气。只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
美国人要是真懂中国历史,就该明白一个道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却掀不翻大海洋。中华民族经历过多少风雨,现在的美国威慑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等美国人醒悟过来,中国已经牢牢占据世界舞台中央。老百姓常说,"不撞南墙不回头",美国现在就是在找南墙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