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诡道制胜"**。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中要善用计谋取胜。放在国际能源博弈中同样适用。中国对俄罗斯提出的天然气管道方案说"不",表面上看是单纯的工程可行性问题,实则暗藏能源安全的深层考量。中国为何这样坚决地否决俄方方案?俄罗斯又为何执着于经由第三国铺设管道?
中俄天然气争端事关中国能源命脉。俄罗斯近期提出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方案,年输气量450亿立方米。这个看似"互利共赢"的提议被中国驻俄大使当面否决,直言"不现实"。为什么?因为哈萨克斯坦现有管道已趋饱和,西气东输系统也接近满负荷。更深层次看,中国不允许能源命脉被他国掌控,这是国家安全的底线。
俄罗斯此举颇有深意。普京访问哈萨克斯坦时专门商讨此事,是因为现有路线距离俄油气田较近,工期短、成本低。但他们忽视了中方的核心关切。俄方早先还提出过"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经蒙古国输送方案,同样遭到保留态度。俄罗斯如此急切,一方面是西方制裁下急需拓展能源出口渠道,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第三国增加对华能源供应中的议价权。
中方立场明确:能源安全主动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天然气管道一旦途经第三国,就会增加供应风险。设想一下,如果蒙古或哈萨克斯坦未来外交政策转向,我们的能源供应将遭受重大打击。北溪管道被炸的教训就在眼前,中国怎能不防微杜渐?
合理的方案是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直接修建一条管道通往中国东北。虽然这条路线因远东地区严寒环境建设周期可能更长,但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当然,俄罗斯对此有顾虑,担心远东战略位置信息暴露给中国。这种心态在大国关系中并不罕见,即使是"准盟友"关系也免不了战略防范。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表面上的管道路线之争,实质是主动权之争。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急需寻找新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自然成为首选。英国《金融时报》透露欧盟正研究终止俄天然气供应合同,这无疑加大了俄罗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正如俄外交部副部长所言:"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输送多少石油"。
分歧不意味着合作终结。中俄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能源合作是双方关系的重要支柱。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全球对等关税,使中俄关系更为紧密。二十年前,中国在进口能源问题上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今能够对俄罗斯方案说"不",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领先优势,通过控制能源和贸易线路残酷殖民亚非拉国家。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背后都有争夺资源和市场的目的。如今俄罗斯的处境和当年的中国何其相似,能源出口受制于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
中国必须保持战略清醒。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支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另一方面,确保自身能源安全的主动权不容让步。修建管道终究是技术问题,可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但安全原则必须坚守。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部分。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两条腿走路"的能源战略,既要重视国际合作,又要立足自主保障。今天这一思想依然适用。中国拒绝俄罗斯方案,不是不重视中俄关系,而是把国家安全放在首位。
毛主席说过:"备战备荒为人民"。能源安全就像粮食安全一样重要,中国得握紧自己的饭碗,也要掌控自己的能源命脉。我们不能像清政府那样任由外国势力控制铁路和港口,必须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能源管道选择什么路线,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国家安全大局。中方态度坚决,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考量。
最好不要有中间商,不要有中间环节,都是坑。想想乌克兰掐死俄罗斯输欧洲天然气管道就知道,受制于人,到时候互相扯皮。
俄罗斯人奸诈,要时刻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