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刘表在荆州的发展,觉得他是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
刘表作为东汉宗室,要名分有名分、要实力有实力。可他却选择了偏安一隅,等到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江东之后,南北两边都接近两分天下的决胜时刻了。而刘表依旧“拥十万之众,安座而观望。”
是因为荆州基本盘不行吗?
恰恰相反,荆州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荆州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物产丰饶、人才济济,在东汉末年其人口为628万,列天下十三州之首,所以有“得荆州者得天下”一说。
此外,襄阳还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家乡和起兵之地,作为东汉的老区,自然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比如襄阳习氏的先祖习郁辅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被封为襄阳侯,世代受汉室皇恩,所以他们自然倾向汉室,忠诚度极高。
是刘表能力太弱吗?
显然不是。刘表起初意气风发单骑入荆州,到任两年后在襄阳城下杀死了打败过吕布的“江东猛虎”孙坚,之后不久乘势将强大的袁术驱离了荆州,迫使其与曹操决战后最终败亡。
是刘表统率能力太差,带不动手下人吗?
现实恰恰相反,刘表的统驭能力超高。“北地枪王”张绣和刘备刘皇叔在曹操手下都反叛过,是让曹操都头痛的刺儿头、雄鹰一样的男人,但到了刘表手下都变得异常靠谱起来。
刘表曾被孙权认为是在江南最大的敌人。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各方面条件都堪称一流,荆襄势力本完全有机会与其他势力一起逐鹿中原。可刘表成功规避了所有的可能。
表虽有荆州,而隔冥阨之塞,未能北向以争权。
这就让人难免有点扼腕痛惜了。
因为重大的战略失误对于荆州本土势力是致命的,他们的发展黄金期就这样白白错过。
后来刘备仅靠着荆南四郡外带一个江陵,就带着荆襄势力一鼓作气攻入了益州。
为何刘表不能以荆州为基础,成就三分天下的霸业呢?

刘表之谜
荆州是个四战之地,东西南北的通道在此交汇。
荆州特别是江陵,战略意义十分突出:
1、向北威胁襄樊,若襄樊一破,南方军队在南阳盆地就能畅行无阻,直至抵近曹魏的许昌核心地带;
2、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东吴地区的安全;
3、作为下一步进军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
4、通往南方四郡,直至交州,进而开辟新的财源和人力资源供应渠道。
所以南北各方势力都曾有过与荆州相关的规划。
按照《隆中对》的思路,由荆州开始的发展脉络应该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而孙权的发展方向也十分明确:“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各方诸侯都将荆州看作是必争之地了。
荆州的防守压力是极大的。
刘表时代的荆州,实际上就是在与各方势力的周旋中求得发展。
1、第一阶段:夹缝求存
最初,是在董卓和袁术的夹缝中求生存。董卓想独吞荆州,但顾忌袁术的存在,于是只能在190年派刘表单骑走荆州走个形式上将荆州占起来。袁术迫于董卓的压力,不敢轻易对刘表下手。
但在天下诸侯的讨伐下,董卓的势力渐渐衰微,袁术开始着手进攻荆州。
2、第二阶段:对抗袁术
192年,袁术便开始派孙坚发起对荆州的攻击,试图占领荆州后沿长江拓展其势力。
但孙坚虽勇却乏谋,在襄阳城下,他与刘表部将黄祖缠斗,却被黄祖引入岘山的埋伏之中,死于黄祖士兵的乱箭之下。孙坚不败神话由此被终结。
孙坚是袁术手下的金牌打手,孙坚一死袁术就对荆州束手无策了。于是袁术和刘表便形成了对峙。
为取得对袁术的优势,刘表又想了不少办法。董卓的余部李傕郭汜进据长安、挟持汉献帝,他便表态支持李傕郭汜。
190至193年,刘表又与袁绍保持友好关系,联手对抗董卓余党及袁术。
这种远交近攻的策略非常有效。
袁术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曹操的进攻。而刘表则趁袁术首尾难顾之际发起袭扰,在193年截断了袁术的粮道,迫使袁术带主力转往兖州,并在兖州与曹操发起了决战:匡亭之战。此战袁术大败,不得不退出北方,败走九江。
这样袁术在刘表曹操的联手打击下每况愈下,对荆州再也构不成威胁。
3、第三阶段:对抗曹操
但好景不长。从197年开始,曹操的势力开始逐步向南渗透。
曹操和刘表由此展开南阳争夺战。
197年,曹操南征,张绣率众投降。因为曹操纳了张绣的嫂子,张绣怀恨在心,于是袭击并重创了曹操,随后率军与刘表结盟。
接下来曹操发起两次亲征,先后占领了南阳的湖阳、舞阴和穰城。
刘表联合张绣进行反击,他们和曹操各有胜败。最后刘表棋高一着占领了曹军退路上的安众县,让曹操陷入断粮、腹背受敌的困境。曹操在张绣的骚扰和追击下,于198年完全退出了南阳。
由此可见,在官渡之战获胜之前,以曹操的力量还占不到什么便宜。双方只是维持均势而已。
但曹操的战略水平堪称天花板。与刘表硬刚无效后,接下来他换了一种对抗形式:联络刘表的对手。
此时曹操的重点不再是与刘表争南阳,而是要想办法拖住刘表,使其不能够全力掺和到曹袁之争中去。
因为官渡之战即将在199年开始了。
曹操首先是支持长沙太守张羡在荆南反对刘表。张羡在198年率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背叛刘表。
后院都起火了,刘表总不能不管吧?于是刘表遣兵攻围,可连年不下。后来张羡病死了其子张怿继位。趁着张怿新旧交接情况不明,资源调度乏力之际,刘表好不容易才将之击败。刘表南收长沙、零陵、桂阳,北据汉川,终于完成了掌控荆州的目标。
而刘表的势力由此发展到了顶峰:
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4、第四阶段:交州争霸
交州是荆州的后方。从长远上来看,如果要在荆州站稳脚跟,那么就必须要拿下交州。
交州就被曹操当成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官渡之战期间,曹操用交州来拖住刘表。在赢了官渡之战,基本上平定北方后,曹操又想联手交州对刘表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曹操和交州的张津关系处得相当不错,后来奏请汉献帝将张津由交州刺史提拔为交州牧。
于是从199年开始,直到203年,张津都特别卖力地组织兵力北上,和刘表打得不亦乐乎。
203年张津被部将所杀,不用想都知道是谁谋划的。张津一死,刘表就派遣亲信赖恭出任交州刺史,同时又派遣吴巨任苍梧太守,试图把整个交州给管起来。
但曹操也没有放弃,他借天子名义拜交趾太守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交州)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继续与刘表相抗衡。
到此时,刘表将势力扩展到荆州之外,算是掌控了半个交州,从而完成了他生前所有的布局。
当然在这几个阶段过程中,江夏也没有平静过,因为江东的孙策也从未消停。199年,孙策攻打黄祖,刘表派从子刘虎、部将韩晞率领长矛兵五千助黄祖抵抗孙策,为其前锋,但在沙羡被孙策击破。
总之,从190年刘表到荆州赴任开始,他就一直在与各大势力周旋博弈,试图巩固其在荆州的统治。
从孙坚、袁术再到曹操,他的对手是一个比一个强。刘表一直在进行高强度对抗,从未得到过一丝喘息的机会。
好在荆州硬件条件比较好,荆州的本土势力也全力支持刘表,在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刘表才勉强在十余年的博弈中稳住了阵脚,并且还慢慢尝试不断扩大领土范围,这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官渡之战前天下形势图
但有人可能就会质疑了:四战之地虽然难以防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也有利于拓展势力和进攻啊。
东汉末年的诸侯们,谁还没占个四战之地呢?就比如曹操的老根据地兖州,位于天下要冲,八方通衢,不也是四战之地嘛,那为什么曹操就能够做大做强呢?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策略。
这点我们可以从曹操刘表对抗的过程来了解一二。
比如在早期的南阳争夺战时,刘表还能断掉曹操的后路,这证明当时刘表的战术水平是不低于甚至超过曹操的,所以最终曹操不得不匆忙撤退。
但随后曹操不仅能够联手长沙太守张羡,还能联系到交州刺史张津,利用他们在后方不断地消耗刘表,并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刘表是完全被动的。
此时曹操的战略水平,已经不是刘表起初那些战术所能比的。
而战略水平的高低,就是人才队伍实力的最好体现。这说明刘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越来越落后了。
可问题是,刘表并不缺人才。
当时北方战乱,于是士人纷纷到相对稳定富足的荆州来避难。
其中从关西、兖州、豫州来投靠荆州的学者又有上千人之多。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
有学者认为,当时荆州学校的规模已极其庞大,甚至可以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
如此盛况,为何并没能给刘表带来一些优秀将领和智谋之士呢?
先看看刘表是如何对待这些人才的吧。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是鬼谷子一般的智慧隐者。
但刘表接见他后,如何评价呢?
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
刘表认为司马徽就只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小书生。
而刘琮去见司马徽,更是一通斥骂。
琮左右问:“司马君在耶?”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徽丑陋,骂曰:“死庸。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家田奴,而自称是耶!”
刘琮左右看不起司马徽的模样,斥骂司马徽为死庸、田奴。
要知道司马徽是颍川名士,具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在天下士人之中颇具号召力。
刘表父子当众斥骂刘表,只能显示出他们眼光短浅、心胸狭窄。
刘表父子这哪是骂的司马徽?这分明是将自己的丑态暴露在天下士人面前啊。
这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首先诸葛亮和庞统这样顶级的谋士一直处于隐居状态,这两人都有荆州八大家族的背景,即便在刘表眼皮子底下也不愿出山,直到后来一个辅佐刘备,一个被周瑜纳入麾下。
颍川三大名士赵俨、杜袭、繁钦到了荆州,刘表表面上颇为优待。繁钦以为刘表慧眼识人,便向刘表展示才能。但杜袭泼了盆冷水,告诉繁钦刘表非抜乱之主,如果繁钦还要讨好刘表,两人就绝交。于是三位名士都只将荆州当成了临时驿站而已,后来都投奔了曹操。
最早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家毛玠,本来是打算逃难到荆州,但听闻刘表名声不好,立马就改变主意选择了曹操。
南阳名士韩暨到了荆州,刘表极力邀请其为自己效力。为了躲避刘表,韩暨赶紧逃往孱陵边境去了。
......
要是刘表能把司马徽、诸葛亮、庞统、徐庶、赵俨、韩暨、杜袭、甘宁、李严、王粲等等顶级人才收到麾下,让荆州人尽其才,那么别说三分天下,就是和曹操划江而治都有可能。
但刘表亲手毁了这一切。
为了躲避瘟疫逃到荆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评价过刘表:
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
这简直是一场人才战略的灾难。
而相反,此时的曹操,正在北方推行“唯才是举”的措施,荀彧、崔琰、毛玠等人都向曹操举荐了大量贤能之人,为曹操夯实了平定北方的人才基础。

刘表得罪谁都不该得罪司马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荆州出现如此乱局?
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其一,汝南名士和洽拒绝投奔袁绍,转而来到荆州。但到荆州和刘表打过几次交道后,和洽发现刘表是昏聩之主,一旦被人挑拨是非,就会给自己招来祸事,于是宁愿跑到武陵郡隐居去了。
其二,司马徽有个学生叫做刘廙,其大哥刘望之在刘表手下任从事。但刘望之的工作干得并不轻松,因为他有两个同僚好友被诋毁,然后被刘表所杀。刘望之说上个班还这么危险,那我不干了总行吧?于是刘望之为保住小命就辞了官。刘廙说,大哥你这样不行啊,你得跑路,不然刘表还是会害你的。刘望之不信邪就没走,后来果然被刘表抓住给害死了。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刘表的用人体系中存在特别强势的一帮人。在这个体系里干活,还不能干冒尖,否则就会被人挑刺找麻烦,还不能反抗,否则得罪了这帮人性命都难保。
到底是什么势力在排挤人才,甚至残害人才呢?
因为荆州本土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它不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的参与。
本土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导致他们已经左右了刘表的决策。
1、他们阻拦见刘表的人
蔡瑁张允掌控了襄阳城内的军队,相当于把刘表周围都给管了起来。甚至到后来刘琦想要去看看父亲,都被阻拦在城外。
及表病甚,琦归省疾,素慈孝,允等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
2、他们还极尽挑拨之能事
刘备拜见刘表时,因为长期过着军旅生活,所以和刘表吃饭时有点粗陋,只挑着大块肉吃,全然不顾那些精美的菜品。每个人饮食习惯各有不同,这本就无可厚非。但刘表的侍者却开始搞事,他竟然对刘备露出了不屑的神色。这种鄙视的表情被赵云看在眼里,赵云怒目而视。刘表一看,才明白是侍者在搞事情,才让人把那个侍者拉下去揍了一顿。
如果刘表没有发觉,刘备和他的关系,恐怕就得开始生分并产生隔阂了。
3、他们甚至能够更换继承人
刘琮看到蔡家影响力这么大,于是想办法娶了蔡夫人的侄女,然后趁机和蔡瑁搞好关系。有了蔡家人的支持,刘表被迫改变了立刘琦为继承人的想法,转而立刘琮为继承人。
正是因为刘表被挤兑太狠了,才想办法收留了刘备,试图利用刘备这个外来势力来制衡荆州本土势力。但显然这种策略只是杯水车薪。直到刘表去世,刘备在荆州也毫无话语权,刘琮在荆州本土势力的怂恿和劝说下,甚至没有告知刘备就投降了曹操。
树大根深的荆州本土势力,开始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进程。
刘表麾下当然也有一些有名的下属,但都是蔡瑁、蒯越、蒯良、韩嵩、潘濬、王威等人,在曹操南征占据荆州之后,这些人几乎就再没有了什么作为。

有些势单力孤的刘表
正是因为缺乏人才,导致刘表一再丧失了大好机会,战略决策犹如儿戏。
1、错过占据江东的机会
192年,刘表在襄阳杀死了孙坚。193年,刘表又赶走了袁术。
接下来刘表就迎来了攻占江东的大好机会。可是刘表竟然在此期间无所作为,后来反而是孙策杀进了江东。
2、错过迎天子的机会
196年,汉献帝东迁至洛阳,当时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卫将军董承还得重新修理皇宫,而文武百官的衣食起居都成问题。
在如此艰难的时刻,汉献帝派太仆赵岐来到荆州,想请刘表带兵前去勤王。面对汉献帝的求援,刘表最有希望竖起尊天子的大旗,可刘表仅仅派兵运了一些钱粮物资过去了事。
就这样导致大好的机会落到了曹操手中。
3、官渡之战乱下注
196年晚些时候,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刘表虽遣使奉贡,但却又与北边的袁绍相勾结。
治中邓羲劝谏刘表,刘表不听,回答道:“对内,我没有在朝贡之事上失责;对外,我亦没有违背盟主,这才是当今天下的达义之道。怎么只有你老是在怪我呢?”
邓羲一看刘表太不靠谱了,马上曹操袁绍势必会决战,怎么还想着左右逢源的好事呢?于是邓羲称疾辞官,再也不管刘表的破事了。
后来曹操和袁绍开战,刘表答应了要帮袁绍的忙,结果没采取实质行动;对曹操呢也按兵不动,自称是“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有人就劝谏:现在两强相争,都指望您站队呢?看您这状态,争天下就别想啦,但是在曹操袁绍之中得选一个吧?要是老这样悬而未决,岂不是两边都得罪了?
刘表为此先后问过蒯越、韩嵩,他们都建议刘表支持曹操。
但刘表依旧不为所动,最后白白浪费机会不说,还与曹操交恶。官渡之战结束后不久,曹操就南征打了过来。
失去了三次重要战略机遇,最后直接导致了荆州的彻底崩盘。
贾诩曾经评价过刘表,认为:
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刘表在太平光景是能够出任三公的。但是在乱世中,刘表看不到形势变化,且又没有实力把握机会,导致其最后没有什么前途。
这对刘表而言,应该是十分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