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没有海的国家就不需要海军?一个内陆国家凭借三艘船,7名船员,霸占‘最奇葩海军’头衔数十年;另一个国家却砸下40亿重金,海没了,军散了,钱也打了水漂!

说起来,蒙古国这个“奇葩”海军,还真是有点意思。1930年代,蒙古为了运石油,从苏联大哥那儿“蹭”了一艘船,这艘船有个很硬气的名字,叫“苏赫巴托尔号”。
可你要知道,蒙古连海都没有,能有啥海军?别说出海,他们的这艘船直接停在了国内一个淡水湖——库苏古尔湖上。

起初,海军还真有点正经事儿干,主要负责护送苏联给蒙古的石油,防止运输中被“人搞幺蛾子”。后来慢慢地,这支所谓的“海军”就不务正业了。
到1997年,蒙古政府可能觉得这玩意儿实在是太费钱了,直接把海军给“转型”了,不再管什么军事任务,改成私有化管理。
简单点说,这帮人和船就成了打工的,专门负责货物运输,给蒙古百姓跑跑腿,搬搬货。

咱接着说蒙古这“奇葩”海军的“驻地”——库苏古尔湖。这个湖有多牛呢?这么说吧,你知道我国的三峡水库吧,储水量能装39.3亿立方米。
可库苏古尔湖的水量,足足是三峡的10倍!没错,这个内陆湖泊的水量居然达到了3800亿立方米。

库苏古尔湖的位置也很特殊,它就在蒙古和俄罗斯的交界地带。
不光面积大(2760平方公里),水也非常深,平均水深有138米,最深的地方能达到262米。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会问:“为啥这个湖水这么多?”主要还是得感谢地质学的“开挂”。原来,库苏古尔湖是个裂谷湖,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亲兄弟”,都是地壳运动留下的大裂缝积水形成的。
几千万年前,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一撞,地面直接被掀开了,库苏古尔湖就这么诞生了。
因为它深,加上周围有96条大小河流注水,还靠山上的积雪融水补充,水源不断进来,出去的却只有一条小河,积年累月水量自然就大了。
而且科学家还说了,裂谷湖的深度和面积可能会随着地质活动越来越大,等于说库苏古尔湖以后可能还能继续“长身体”。

说完蒙古的“内湖海军”,咱再来看看乌兹别克斯坦这个更离谱的故事。这个国家也搞过海军,而且砸下40亿大洋去整装备,但最后……海没了!是的,你没看错,海,没,了。
事情还得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说起。这个咸海以前可是块“宝”,面积一度达到68000平方公里,比一些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还是世界第四大湖。
湖里鱼多得数不过来,渔民靠打鱼就能过上小康日子,周边的人还养麝鼠、种棉花,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好日子没多久就开始变味了。

因为咸海不仅是个鱼库,还是条“后门”。不少走私犯偷着从这里运黄金、矿石啥的,一条水路赚得盆满钵满。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一看不对劲,这水路要是被掐了,国家损失太大啊!
于是赶紧拍脑袋决定,咱也得弄支海军,守住这片“海”。

然后,故事开始往搞笑方向发展了。乌兹别克斯坦没造过军舰,怎么办?买!于是掏了大价钱,从别的国家买了40多艘舰艇,还搞了个大部队,一下子招募了两千多名“旱鸭子”水兵。
舰有了,人也齐了,看起来很像回事儿,结果没想到,天降大铁锤——咸海开始迅速干涸。

原来,咸海的问题早埋下了祸根。苏联时期,为了种更多棉花,上游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被硬生生抽走,用来灌溉沙漠里的大片棉田。水少了,蒸发多了,咸海面积直接缩水一半。
到后来,湖水变得越来越咸,鱼活不了,鸟也飞了,湖边逐渐变成盐碱地,风一吹就是盐沙暴,周围的农田、牧场全都完蛋了。

乌兹别克斯坦花了大价钱搞的这支海军还没来得及立功,结果就眼睁睁看着咸海变成了荒漠。船没地方开,士兵也只能打道回府,这40亿直接打了个“盐碱地漂”。
而且更惨的是,咸海的生态危机不仅毁了渔民和农民的生计,还让当地的沙漠化加速,气候也越来越恶劣。

现在的蒙古海军,已经没啥“军味”了。
你要是跑到库苏古尔湖边上,看到他们用的船,可能会一脸问号:这不就是旅游观光用的小拖船吗?没错,如今的蒙古海军,早就从“护航队”彻底转型成“观光团”了。

他们的主力船只“苏赫巴托尔号”,从当年苏联送来的那一艘,一直升级到了现在的第三代,名字也变成了“苏赫巴托尔三世号”。
不过这艘船早就不搞什么运输石油、护卫湖泊这些事了,现在的工作就是载着游客绕湖一圈,顺便讲讲库苏古尔湖的故事。

至于那几位所谓的“海军士兵”,你看他们穿得一点也不含糊,但干的事却像湖边的导游。
虽然蒙古的海军早就“名存实亡”,但对老百姓来说,这支“海军”还是有点用的。
库苏古尔湖附近的羊毛、木材啥的,都得靠这些船运出去;游客来了,这些“海军”还能带着他们欣赏湖光山色,聊聊蒙古过去的故事,帮当地赚点旅游收入。

不论是蒙古库苏古尔湖的水天一色,还是乌兹别克斯坦咸海的荒凉无际,‘奇葩海军’的背后是资源争夺的缩影。
而对这些‘无海之国’来说,如何利用资源造福人民,而非留下废墟,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