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受降城在哪?其实不止一座

耀耀谈国际 2023-10-04 04:56:00

在浩如星辰的唐朝诗人中,李益不算是最著名的那一类,和李杜王孟等人没法比。但是,李益那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可以称之为唐诗名篇中的名篇,不但入选《唐诗三百首》,也入选了初中课本。

“回乐烽前 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历代诗评家对此诗赞不绝口,称之为绝唱。

这首诗提到了两个地名。回乐烽,是指回乐的烽火台。回乐是唐朝的一个县,地点就在现在的宁夏灵武市,在唐朝是朔方节度使和灵州的治所。唐肃宗李亨在老爹玄宗逃到四川后,就在灵武继位,也可以肃宗是在回乐即位的。

第二个与其说一个地名,不如说是一组地名,就是受降城。唐朝实际上有三座受降城,分别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也就是黄河“几”字型大转弯的缓冲地带。 中受降城在黄河“几”字型的头顶,也就是现在包头市区的西南方向。西受降城的地理位置相对复杂一些,黄河“几”字型在西段,头上还有一个“套”,现在称为乌加河,而在唐朝则是黄河的主流段。

也就是三国 名将吕布家乡五原西北方向不远处。李益诗中提到的受降城是指哪一座,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一是指中城,二是指西城,三是说管哪个城,重点是“受胡人之降(防御胡人)。”这个“胡人”,指的就是突厥。

在唐朝前期,突厥就像噩梦一样,成天缠着大唐。大唐变成大周了,突厥还是那个突厥,默啜可汗早就对富裕的大唐有非分之想。就在唐中宗复位的第二年(公元706年),默啜可汗就出兵大举进攻鸣沙,也就是现 在宁夏灵武西南部的黄河青铜峡东岸(非城市)。此时的唐朝内部一片混乱,也影响到军队的作战能力。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突厥人大战,结果沙大总管拔脚先溜了,唐军无主将,战死了六千多人。默啜虽然一 时半会拿不下唐朝,但在唐朝边境四处掠夺,给唐朝带来巨大压力。景龙元年(公元707年),默啜又来了,唐朝君臣讨论如何防御突厥,其实办法并不难,只要内政稳定,百姓富足,士卒精练,还怕什么默啜 ?随后,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北上讨伐突厥。

此时的唐朝和突厥,以黄河为界,也就是黄河“几”字型的那“一”横。因为默啜正率兵和隶属于西突厥的突骑施人作战,漠南一带空虚,张仁愿上表请趁机夺取漠南。漠南,一般是指蒙古高原以南至阴山以北的 广阔地区。漠南呈狭长状,西接河西走廊,东接燕山、太行山,南临黄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唐朝能控制漠南,除了北可防御突厥之外,东、西、南三个方向都能成为唐朝的防火墙,构建起一条东、西长数百公里的防御体系。

张仁愿的具体措施,是在黄河北岸修建三座城池,命名为受降城。三城就像一条蛇,西城为蛇头,中城为蛇腰,东城为蛇尾,首尾相应,就能断掉突厥的南犯之路。不过,张仁愿的建议遭到曾与突厥作战的名臣唐休璟的反对,理由是黄河防线是从汉朝以来就形成的,建三座城要花很多钱,最终还会被突厥占领。

张仁愿坚定认为自己的建议是合理的,不停地请求中宗批准。中宗虽然昏庸,也知道突厥对大唐造成的危害,最终 同意修建城。

为了赶工期,张仁愿强行留下戍边的士兵建城。很多士兵不同意,你建城邀功,别影响我回家。张仁愿大怒,斩了二百多名逃兵。其他人都被张仁愿吓傻了,只好留下来当苦力,用时两个月,修建了三座受降城。中 受降城和西受降城、东受降城的距离都是二百多公里,而且都濒临黄河,交通便利。一旦突厥来攻,三城可以用最节省成本的方式构成首尾相应之势。在张仁愿的边防构建体系中,三城还不是最北边的,最北的是牛头朝那山。这座名字非常萌的山,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以东,也就是色尔腾山(属阴山山脉)的中段。张仁愿在牛头朝那山以北设置了1800座烽火台(一说是180座),自牛头朝那山往北又拓地一百多公里。

这三座城池气势雄伟,唐人盛赞为“皇唐之胜势、国家之强制。”三城就像一根穿珍珠的线,把黄河北端东、西段的唐军其他防御点连在一起,构成一条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唐朝有了这三座受降城,突厥不敢再 南下掠夺了,朔方很少再受到攻击。因为突厥人不敢来了,朔方就没有必要布置那么多重兵了,又裁军数万人,节省了大量开支。

兵力少了,能防御住突厥有可能发起的袭击吗?有人质疑过,理由是三座受降城居然没有悬门。悬门是一种吊在空中能上下关闭的闸门,你也可以理解为吊桥。更让人质疑的是,三座受降城都没有防御性武器,这 是什么意思?张仁愿解释说:“用兵最重要的是进攻,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龟缩防守。突厥兵来了,士兵们就应该出城死战,谁敢回头幸生就杀谁。

所以,没有必要设悬门和防御性武器。”之后的常元楷出任朔方总管 ,开始修建悬门,被人视为胆小之举,“不如张仁愿多矣。”张仁愿修建三座受降城,对朔方当地人来说是天大的福音,没有了突厥骑兵的袭击,他们的生活稳定了下来。张仁愿死后,很多人在受降城周边给张仁愿 修祠纪念。

三座受降城因为濒临黄河,很容易被河水浸泡而受损。西受降城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就被黄河给泡塌了,过了几年,时任朔方军总管的名臣张说在西受降城以东又建了新城,依然称为西受降城。又过了近百年,唐宪 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黄河水再次发威,西受降城又被泡塌了。而在此前一年,黄河水也把东受降城给泡塌了。

是否重建西受降城,朝中争议很大。宰相李吉甫反对建新城,理由是开支太大,至少要花费三十万贯。朝廷重点要对付时常叛乱的藩镇,财力已经捉襟见肘,哪有余钱重建偏远的边城?

另一个宰相李绛则支持建新城,理由是黄河之害不过影响了二三里地,不能因为小害就放弃了万世之利(防御北敌)。花这些钱是有价值的,不能心疼。经过多轮辩战,宪宗还是站在了李吉甫一边。西受降城驻军 和天德军的治所都向东迁至已重修好的天德军故城,也就是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附近的乌梁素海(湖泊)里。乌梁素海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但在唐朝还不存在。

三座受降城早已被历史的阴风吹得无影无踪,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唐朝北线的边防体系中,三座受降城为保护唐朝,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0 阅读:15

耀耀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