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在“学”与“练”的张力中寻找书法真谛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2025-04-08 09:48:51

孟云飞/文

中国书法,作为东方艺术的至高形式,历来承载着“技”与“道”的双重维度。欧阳中石先生提出的“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这一命题,看似与传统“勤能补拙”的认知相悖,实则蕴含着对书法本质的深刻洞察。此论并非否定练习之功,而是强调书法学习须以“学”为根基,以文化浸润为路径,以理性思辨为支撑。他所言“学”与“练”之别,本质上是“智性活动”与“机械重复”的哲学分野。

欧阳中石(1928年10月—2020年11月5日)

“学”指向对书法规律的理性认知,包括笔法源流、结体法则、章法逻辑的体系化研究。欧阳中石以“打靶瞄准圆心”为喻,强调临帖需先“学其精髓”——通过读帖解析古人用笔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枯润变化,进而理解“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笔法玄微。

单纯的“练”易陷入“熟而俗”的窠臼。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曾批判“徒逞姿媚”的书写者,恰因缺乏对“法”的学理探究。欧阳中石指出,若仅以肌肉记忆为目标,纵使日书万字,终难突破“匠气”桎梏。此观点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刻意练习”理论相呼应:唯有在明确问题意识与改进方向的框架下,技术训练方能转化为能力提升。

欧阳中石此论直指当代书法教育的症结,即重“技”轻“文”的功利化倾向。书法作为“字外功”的集合,需以文史哲素养为根基。欧阳中石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专业时,便将古典文献学、文字学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从《说文解字》中悟结体之理,自唐宋诗文中得章法之气”。欧阳中石倡导的“精临”模式,强调以少数经典字例为切入点,通过“解剖麻雀”式的研习,掌握用笔、结字的内在规律。例如,他指导弟子专攻《兰亭序》中“是”字,通过分析其“横画仰策、竖画弩势”的笔法特征,进而推衍至全帖的审美范式。这种“由点及面”的研习路径,恰似乾嘉学派“考据一学,贵专精不贵博杂”的治学精神。

书法作为“无言的诗”,需以文化认同为精神内核。欧阳中石强调“书品即人品”,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怆笔意与其忠烈气节相勾连,揭示出书法审美与价值伦理的同构性。这种“以人论书”的传统,恰是“学”的终极旨归——通过书法实践体认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在当下,“学”的维度更具现实意义。很多人借助科技手段虽能复现《兰亭序》的笔墨形态,却难以传递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生命感悟。欧阳中石倡导的“学”,实为一种文化自觉:在技术工具理性之外,重建书法的人文价值维度。

欧阳中石之论,绝非对“练”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学”统摄“练”,将书法从“技”的层面提升至“道”的境界。今日书坛,既有“展览体”的形式狂欢,亦有“江湖书”的审美迷失,重提“书法是学出来的”恰似一剂清醒良方。唯有以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文化传承为使命,方能使书法在当代焕发“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永恒生命力。

0 阅读:9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