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父母的精神状态,全看研学团靠不靠谱

时髦旅游 2024-07-11 22:23:5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暑假已经开始,研学旅行的热度持续上升,打破了课堂教学相对单调的教育旅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欢迎。

研学旅行历史脉络的源头可追溯至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其行迹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知识的传播,这可视为研学旅行的雏形。

宋代和明代的文人墨客边走边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近现代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更是将研学旅行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如镜之书:15位艺术家与孩子的对话”展览现场,UCCA Lab北京艺术空间,2023。

对旅游行业来说,研学是个新事物。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大力发展研究性旅游。秉承着这样的原则,不少企业和个人也致力于创造创新的研学产品,将文化体验、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娱乐休闲和亲子互动相结合。根据现有数据,2021年参加研学旅行的人数达到了494万 ;2022年的人数超过了600万,创下历史新高。“学游结合”的概念已成为新的消费趋势和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

研学旅游火爆的同时,市场乱象也逐渐显现出来。“天价研学团”“研学游货不对板”“商业支教研学乱象”“博物馆一票难求”等关键词不断出现于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研学游市场鱼龙混杂,如何挑选最具性价比的研学团?研学过程中如何真正挖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相信这四种不同主题的研学游可以给你答案。

以历史为纽带,以教育为目的,将历史课堂从学校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天地,通过实地探访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和重要任务的故居,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和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这种旅行方式不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种深刻地精神洗礼和思想启迪,由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广西百色起义纪念园 | ©图虫:晓舟摄影

来自广西南宁的梁运环有着30年的旅行从业经验,近年来与许多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在红色主题、东盟主题、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策划和组织过很多颇具创新的研学活动,受到业内的一致好评。

几年前,北京市丰台外国语学校的刘忠毅校长找到梁运环,希望组织学生到广西开展一次“重走长征路”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广西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桂林山水的奇峰、溶洞和天坑等景观极具观赏价值。| ©图虫:李林

广西,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拥有百色起义纪念园、龙州起义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界首红军堂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与纪念馆。

刘校长认为,如果能将“坚定爱国、全面修养、优质学习、健康成长”这些理念落实到研学旅行中,可以让同学们深入生活,磨练意志。

广西瑶族的油茶兼具日常饮品和社交礼仪功能,其制作技艺“打油茶”于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虫:HiTecherZ

广西的长征主题研学资源多集中于兴安县。红军曾穿越兴安七乡镇,遗留下27处红色遗址,其中7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的湘江战役,作为长征中的关键之战,以及红军随后翻越老山界所展现的勇气与毅力,皆被后世传颂。

湘江战役纪念园 | ©图虫:梁杰

于是,梁运环与刘校长一起赴兴安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界首红军堂、红军街等研学目的地很快被确定。这些地方有丰富的史料资源,也可以组织有仪式感的纪念活动,同时让学生对湘江战役、对长征兼有理性与感性的理解。

经过老山界附近的华江瑶族乡时,梁运环和刘校长萌生了新的想法。华江瑶族乡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留下了不少与当地村民互助互爱、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不妨在这儿安排一个社会实践,走进当地老乡家,一起制作一餐饭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活的新貌。

竹筒饭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食物 | ©图虫:海峰

刘校长建议将研学时间安排在11月,初冬的天气更干燥,没有山蚂蝗等蚊虫,准备好保温毯、雨衣、竹杖、反光带等装备补给,并配备了专业的救援人员。

近两年,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界首红军堂、红军街、老山界、华江,中间穿插了海拔2141.5米的猫儿山、灵渠等地理、历史目的地的“重走长征路”红色主题研学组织了多次,给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北京市丰台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冒雨在老山界徒步,重走长征路。

亲身体验是理解历史和感受革命精神的关键。只有真正踏足《老山界》中所描绘的土地,才能深刻体会生动的历史,领略红军长征的艰难,以及革命事业的伟大。

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遗产,它还能够鼓励青少年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守初心。在帮助青少年深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同时,长征精神还将引导年轻一代深刻认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珍惜当下的成就,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博物馆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的课堂,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文化的灵魂,这里抵御着岁月剥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每个人因为有了自己的记忆,人生会很精彩;每个国家因为有了自己的记忆,才更显厚重。

河南博物院的隋唐文化人偶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气度雍容的唐代人生活。| ©视觉中国

张鹏是在2015年将自己定位为“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的,他意识到,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使命,不论是在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还是在博物馆实际的工作中,都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体现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光明和生命力量的追求。| ©图虫:天涯静心

在团队成立的初期,张鹏遭遇了双重挑战 :博物馆课程应如何设计?它与常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之处?面对博物馆为所有人开放的展览,如何挑选并转化这些资源为课程内容?这些都需要去尝试和探索。

张鹏说道 :“进行博物馆教育,需要两方面的才能 :一方面需要具备坚实的文博知识基础,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深厚的理解与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对心理学、行为学、学科教学法有所掌握和应用,这样才能在博物馆与青少年之间建立起桥梁。”这些问题也成为张鹏不懈追求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河南博物院唐三彩骆驼俑 | ©视觉中国

博物馆教育的形式是多维而立体的,它不仅提供基础服务,如专业讲解和详尽的导览手册 ;还包括深入的体验,如为不同展览或主题量身定制的社会教育活动 ;更有系统化的博物馆课程,构建起知识的桥梁。

对博物馆来说,张鹏更多是在做“锦上添花”的事。他在恭王府博物馆“古建筑”系列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细致挖掘了恭王府建筑的历史脉络,做到了既有学术的深度,也有宽广的视角。

恭王府 | ©图虫:永年

在中国近7000家博物馆中,张鹏特别推崇中小微博物馆,它们各具特色,有的就坐落在学校和家的附近。

如位于北京北二环边的郭守敬纪念馆,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窗口,也是认识北京城历史、水系历史的场所。张鹏相信,博物馆研学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为真实的学习场景。

近年来,郭守敬纪念馆开展了守敬讲坛、馆长接待日、运河书会等多样活动。| ©图虫:海峰

博物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学习的绝佳场所。

以一件错金银云纹犀牛尊为例,孩子们可以从自然学的角度了解这是苏门答腊犀,从艺术学的角度欣赏错金银工艺的精湛,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心有灵犀”中的

0 阅读:0

时髦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