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七岁能诗,名动京城,他是大唐的天才少年,前途一片光明。二十七岁,英年早逝,郁郁而终,他是命运多舛的“诗鬼”李贺。
盛唐的繁华与他无关,家族的荣耀他无力承担,李贺短暂的一生,是天才与悲剧的交织。

——【·出身·】——»
公元790年,唐朝,福昌县昌谷乡,李贺出生了。没落贵族,唐朝皇室血脉,郑王李亮后人。这出身,既是光环也是枷锁。安史之乱的阴影还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唐江河日下。

李贺,这个没落王孙,从小就感受到了时代的沉重,家族的衰败,心中埋藏着建功立业、重振家门的责任。
七岁能诗,出口成章,名动京城。“神童”李贺,骑着小毛驴,带着书童,穿梭田园山水间,观察世界,汲取灵感。

现实与幻想交织,他的诗充满奇幻色彩和浪漫主义。十岁,诗坛已小有名气。他的诗,想象力丰富,现实与玄幻结合,独具一格。
——【·科举·】——»
韩愈很欣赏李贺的才华。公元796年,韩愈读到李贺的诗,大为震撼,一问,作者竟是七岁孩童。于是,韩愈亲自登门拜访。

为了测试李贺,韩愈让他现场作诗。李贺略一思索,写下《高轩过》,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韩愈赞叹不已,“神童”之名从此传开。韩愈的赏识,让李贺更加努力创作。
科举是李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十九岁,他信心满满参加科举。他拜韩愈为师,《雁门太守行》便是见面礼,表达了他报效国家的志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韩愈被诗中气势和描写所打动,认定李贺是个人才。李贺再次以一首拜谒诗赢得了韩愈的赞赏。
河南府试,李贺以组诗《十二月词》夺魁。正要进京赶考,却被人拦下。理由是他父亲名字与“进士”同音,需要避讳。

这理由很牵强,其实是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他们害怕李贺抢走名额,到处散布谣言。韩愈为李贺四处奔走,但无济于事。李贺失去了殿试的机会。
——【·仕途·】——»
科举失利,对李贺打击很大。韩愈帮他谋了个奉礼郎的职位,负责宫廷礼仪。职位清闲,俸禄微薄,却让李贺看清了官场的黑暗。

同僚间的勾心斗角,溜须拍马,都让他感到格格不入。他只能写诗解闷,借酒消愁。三年后,他辞官回乡。
等待他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家道中落,房屋破旧,姐姐远嫁,弟弟外出谋生,只剩下年迈的母亲与他相依为命。

看着衰败的家业和母亲憔悴的模样,李贺内心充满愧疚和无力。仕途不顺,家庭困境,压得他喘不过气。
——【·创作·】——»
二十六岁,李贺决定参军,希望能有所作为。他来到滁州,加入平叛军队。然而时局动荡,军队主帅被暗杀,李贺的从军梦再次破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怀才不遇的无奈。

命运的打击没有让李贺倒下。他把痛苦和悲伤,都化作了诗歌创作的动力。他依然每天骑驴出门寻找灵感,晚上奋笔疾书。
他的诗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悲伤的情感,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逐渐形成了“长吉体”。诗歌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长时间的创作,耗尽了他的精力,让他年纪轻轻就白了头。母亲看着儿子这样,心疼不已。
——【·诗鬼·】——»
病重之际,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李贺躺在病榻上。弥留之际,他梦见天庭使者邀他写《白玉楼记》。但他对母亲的牵挂,让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母亲,我感觉自己像被时代抛弃的孩子”,这句无奈的话,道尽了他一生的困境。公元816年,二十七岁的李贺,带着未竟的理想,离开了人世。
李贺去世后,诗稿由好友沈子明保存,后交予杜牧。杜牧为其作序,使李贺的诗集得以出版。李商隐根据李贺姐姐的回忆,写了《李长吉小传》,“诗鬼”之名也由此而来。

后世文人学者对李贺的诗歌推崇备至。他的诗,美丽而神秘,是唐代文学的珍宝,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途径。
“诗鬼”既是李贺诗歌风格的写照,也反映了他坎坷的命运。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才华横溢却科举失利,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

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的独特诗风,铸就了他不朽的诗歌灵魂。
李贺的人生,是梦想被现实击碎的悲剧,也是诗歌与灵魂交相辉映的传奇。他以诗歌反抗命运,也以诗歌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天空。

虽然生命短暂,但他活出了耀眼的光芒。他的诗歌穿越时空,依然充满力量,是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信息来源·】——»
河北人民出版社-《唐代诗人趣闻》——张忠纲;朋星
期刊-文史天地-《李贺愤世幽怨的诗歌人生》——郭新榜
期刊-博览群书-《各抒已见评李贺——“解密李贺”之三》——潘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