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戏台上,杨家将个个威风凛凛,杀敌无数,保家卫国。历史中,杨家将同样英勇,却难逃时代悲剧。
第一代名将杨业,曾是北汉的“杨无敌”,归宋后屡立战功,却因遭同僚嫉妒陷害,战死沙场。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戏曲舞台上也常演绎他们的传奇。但除去这些演义色彩,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家族的兴衰,其实也映照着北宋王朝的命运。
杨家将的故事,最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传遍天下,像欧阳修、苏辙这样的文人都写过相关的文章,可见其影响力。
而“杨家将”的第一代核心人物杨业,早年并非在北宋效力,而是在北汉王朝担任将领。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人送外号“杨无敌”。

关于杨业早年的事迹,史料记载比较简略,只知道他本名杨崇贵,年轻时就因为骑射功夫了得而受到北汉世祖刘崇的赏识,被赐名刘继业。
在与辽军长达三十余年的交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几乎从未打过败仗。在《辽史》中,记载着辽国大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的一句话:“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这句话也足以证明杨业在北汉时期的显赫声名。北汉灭亡后,杨业归顺北宋,这才恢复了本姓,更名为杨业。

宋太宗赵光义早就听说过“杨无敌”的名号,对他非常赏识,不仅封他做了武德大夫,还委以重任,让他镇守雁门关,成了对抗辽国的重要将领。
——【·杨无敌的威名·】——»
雁门关是抵御辽军南下的重要关口,杨业在这里一守就是三年。他带着手下士兵跟辽军斗智斗勇,立了不少战功。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他和名将潘美联手打了一场漂亮仗。
当时辽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潘美率部正面迎敌,杨业则带着精兵绕到辽军背后,来了个前后夹击,打得辽军大败,缴获了不少兵器和战马。

除了雁门关之战,杨业还参与过其他重要的战役,比如公元982年,他曾率领军队深入辽境,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
这次胜利使得北宋在对辽作战中取得了战略优势,也进一步巩固了杨业“杨无敌”的称号。他用兵灵活,善于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常常以少胜多,令辽军闻风丧胆。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杨业的赫赫战功引来了一些同僚的嫉妒和排挤。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在宋太宗面前诋毁杨业,说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但宋太宗并没有轻信这些谗言,反而把奏章直接给杨业看了,借此来表示对他的信任。这一举动也更加坚定了杨业为国效力的决心。
雍熙三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任命潘美和杨业为西路军主帅,率领十万大军出雁门关。这本来是杨业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没想到却成了他的最后一战。
战争初期,杨业率军进展顺利,再次攻克了寰、朔、云、应四州。但好景不长,由于中路军失利,辽军迅速反扑,夺回了寰州,形势急转直下。

——【·杨业的悲壮·】——»
面对不利的战局,杨业根据多年和辽军交战的经验,以及对边境地形的了解,建议先把当地的百姓迁走,保存实力,避免和辽军正面交锋。
可是监军王侁和刘文裕急于求成,不懂军事,还嘲讽杨业胆小怕事,说他“领数万精兵而怯”。

杨业被逼无奈,只得同意出战,但他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所以他临行前嘱咐潘美,让他在陈家谷口设下伏兵,以便接应。
杨业深知此次出兵凶险异常,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大义,为了保卫大宋江山,他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结果,王侁和刘文裕没等到杨业的捷报,就以为杨业打胜了,擅自带兵离开约定的地点。后来听说杨业战败,他们又害怕辽军,丢下杨业不管,自己逃跑了。

杨业孤军奋战,身受重伤,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最后,杨业被辽军俘虏,宁死不降,在狱中绝食三天而死,享年六十岁。
杨业的死,对杨家将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也震动了北宋朝野,让人们开始反思北宋的军事战略和用人制度。
杨业战死沙场的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这时,人们才想起了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当时正任供奉官。

他的原名是杨延朗,因为名字里的“朗”字跟宋真宗赵恒钦定的“圣祖”赵玄朗的名字重复,后来才改名为杨延昭。
因为辽人迷信,认为北斗第六星是主掌将星,而杨延昭在抗辽战场上屡建奇功,辽人认为他是他们的克星,所以称他为“杨六郎”。
许多人感叹:“杨将军虽然死了,还有小杨将军在!”杨延昭从小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却喜欢玩打仗的游戏。
杨业看到后,曾笑着对别人说:“这孩子像我!”所以每次出征,杨业都带着杨延昭,让他在战场上学习实战经验。成年后的杨延昭果然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将领。

他作战勇敢,不畏强敌,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手臂被敌人的箭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战斗结束才去包扎伤口。
——【·杨家将的继承·】——»
杨延昭镇守边关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咸平二年,辽军再次南下入侵,杨延昭当时正在遂城巡视,遂城地势低平,城墙也不高,缺乏足够的防御工事。

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但杨延昭却临危不乱,他迅速召集城中所有士兵和青壮年,组织防御,并命人连夜往城墙上浇水。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水很快就结成了冰。第二天,辽军攻城时,士兵们在光滑的冰面上根本无法攀爬,遂城因此得以保全。杨延昭不仅有勇有谋,还很爱护士兵,深受将士爱戴。
每次得到赏赐,他都先分给部下,平时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化。他和另一位名将杨嗣一起被称为“二杨”。两人的赫赫战功引来了一些朝臣的嫉妒。

这些人多次上书诋毁“二杨”,但宋真宗却说:“杨嗣和杨延昭都是外姓将领,凭借忠诚和勇敢建功立业,朝廷里嫉妒他们的人很多,我一直在尽力保护他们。”
杨延昭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他创立了一种名为“云州营”的骑兵部队,专门训练骑射技术。这种部队机动性强,战斗力高,在后来的抗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还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建立了一道抵御辽军的“缓冲区”。

在真宗景德元年,杨嗣和杨延昭奉命抵御辽军入侵,杨嗣不幸中箭身亡。杨延昭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击退了辽军,为杨嗣报了仇。
后来,杨延昭官拜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成为北宋抗辽的重要将领。最终,杨延昭在镇守边关时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他的去世让举国悲痛,河朔地区的百姓更是对着他的灵柩痛哭。
——【·家族与王朝的命运·】——»

与祖父和父亲的赫赫威名相比,杨文广的出场显得低调很多。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子,也是历史上杨宗保的原型。
早年,杨文广跟随范仲淹抵抗西夏入侵,后又跟随狄青南征广西,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宋英宗知道他是名将之后,便委以重任。
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杨文广率军率先赶到要塞之地筚篥,抢先修筑防御工事,阻击了西夏军队的前进,并乘胜追击,斩杀了大量西夏士兵,取得了重大胜利。

杨文广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王韶是好友,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兵法战术。王韶曾经问他:“你家三代都是名将,有什么秘诀吗?”
杨文广回答说:“我祖父说,用兵打仗,谋划比行动更重要。我父亲说,带兵的关键在于恩威并施。”这番话传到朝廷,宋仁宗非常赞赏,特意赐给他一条金腰带。
杨文广关心边防,他发现宋军的骑兵不如以前了,就上书朝廷,建议恢复他父亲杨延昭创立的“云州营”,加强骑兵训练。
这个建议被采纳后,他亲自督导训练,把自己父亲传下来的骑兵战术教给新一代的士兵。他还根据祖辈两代人抗辽的经验,写了一份详细的《幽燕攻略》,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收复幽燕十六州。

可惜,这份奏折还没有上报朝廷,他就因病去世了。杨文广的去世,也意味着杨家将后继无人。而北宋王朝在“崇文抑武”的国策下,军事力量日渐衰弱。
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宋的国力,但也削弱了传统军事家族的影响力,包括杨家将。
宋徽宗时期的一系列军制改革,比如保甲法、限制边防将领任期等政策,更是直接瓦解了杨家军的旧部,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再加上宋徽宗重用童贯、郑居中等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文臣统帅军队,而忽略了那些熟悉边境情况、经验丰富的武将,比如曾经跟随杨文广南征的老将孙抃就曾上书提醒朝廷,但最终却石沉大海。
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北宋王朝风雨飘摇。曾经威震边关的杨家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他们的后人,有的跟随南宋朝廷南渡,有的则留在了北方,继续与金军抗争,但都难以再现祖辈的荣光。
从杨业的崛起,到杨延昭的坚守,再到杨文广的抱憾而终,杨家将的命运与北宋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他们为国家浴血奋战,忠心耿耿,却最终无法改变王朝的命运,也无法阻止家族的衰落。这不禁让人思考: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兴衰,最终是否都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只能随波逐流?
——【·信息来源·】——»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真实杨家将:杨宗保穆桂英不存在 杨业绝食而死. 齐鲁壹点
长使英雄泪沾襟:关于杨家将的真实历史.武威日报
真实的杨家将- 张明春. 国学
杨家将的历史真实-杨芷华.山西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