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给中国带来启示:弹道导弹太贵,无人机和卫星炸弹量要足!

全球军事记 2025-02-03 07:27:45

俄乌冲突给中国带来启示:弹道导弹太贵,无人机和卫星炸弹量要足

俄乌冲突,这场从2022年2月24日开始,已经持续了1000余天的特别军事行动,给俄乌双方带来了巨大伤痛,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俄乌双方在战场上的种种表现,尤其是所犯错误和走过的弯路,都为世界各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来看无人机在战场上的运用。俄罗斯其实并非对无人机不熟悉,2021年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战争中,无人机就已展现出非凡威力,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俄罗斯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都有深厚渊源,毕竟它们都曾是苏联一部分,所以俄罗斯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无人机性能的条件。

在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运用无人机对乌克兰发起袭击,且取得了显著效果。无人机能显著提升战场优势,它可以快速深入敌后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大幅提升作战灵活性与突然性,像察打一体无人机能悄无声息打击敌方重要目标,缩短战争时间。在侦察方面,无人机可搭载侦察设备,对敌方全面监视侦察,为指挥员提供准确情报。而且无人机作战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操控它在安全地带就能执行危险任务。此外,相较于传统武器,无人机价格低廉,大量使用能降低战争成本。

然而,俄乌双方在无人机使用上也遇到了问题。乌克兰也能大量运用无人机,对俄罗斯进行反击,双方陷入了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尴尬境地,只能频繁动用无人机对攻,导致无人机极大消耗。这启示我们,未来战场上,无人机要“物美价廉,量大管饱”,谁能拥有更多先进且廉价的无人机,谁就能在战争中占据更大先机。

除了无人机,弹道导弹在俄乌冲突中的使用也值得关注。战争爆发初期,俄罗斯对弹道导弹的使用“丧心病狂”,投入了大量先进且昂贵的弹道导弹,如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口径”巡航导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但这些导弹价格高昂、生产周期长,大量使用让俄罗斯陷入了缺少弹药的尴尬,甚至不得不将冷战时期的“退休工人”海军反舰导弹改装成对地攻击型来凑合使用。

事实上,俄罗斯之所以如此频繁动用昂贵武器,是因为不像美军拥有大量物美价廉的精确制导炸弹。美军精确制导炸弹,比如卫星制导炸弹价格跌到几万美元,打得准且火力猛,是绝佳耗材。而俄罗斯没有这样的武器,面对精确打击目标时只能动用昂贵导弹,结果效果却和美国便宜货差不多。比如用价值千万美元的导弹打油料库这样普通的非高价值目标,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在战争进行到2023年时,俄罗斯才开始大量使用精确制导炸弹。这也告诉我们,在武器装备的选择和使用上,要保证物尽其用。对于高成本的弹道导弹,一定要用来对付高价值目标,而对待其他目标,要配备合适的廉价平替。像卫星制导炸弹这类物美价廉的武器,要保证充足储备并合理运用,在追求高效打击的同时,维持国家财政实力,避免战争拖垮国家经济。

综合无人机和弹道导弹的使用情况来看,未来战争或许会呈现出一种新的标准装备模式:大量便宜廉价的无人机装备,搭载着更多便宜廉价的卫星制导炸弹出现在战场上。

这种装备模式的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无人机凭借其低成本、高机动性、隐蔽性强等优势,可以大规模投入战场,对敌方目标进行持续侦察和骚扰,打乱敌方防御部署。而卫星制导炸弹作为物美价廉的精确打击武器,能在无人机的配合下,对敌方高价值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实现高效作战。这种模式既符合现代战争追求高效、低成本的潮流,又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装备的优势,让军队在战争中更具主动权。

对于中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俄乌冲突中的这些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一直秉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但不忘发展军事力量,以保障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国军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进一步优化武器装备体系,合理配置资源,在研发和装备先进武器的同时,注重提高武器装备的性价比。同时,要加强无人作战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高无人机等无人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为未来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