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甘肃61位举人联名
写了《请废马关条约呈文》,认为有三大危害
1895年,在北京参加会试的甘肃举人,联名写了《请废马关条约呈文》,针对即将签订的《马关条约》,甘肃举人们指出有三大危害。签订后,将极大地助长日寇的气焰和实力。因而,他们提出三个反对……
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这几天,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这句话。今天,老王就给大家讲讲,公车上书中的甘肃学子们。
公车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意见征集制度。公车是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当时规定,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而能上书的人,多是大才者,因此上书后多被大用。它的实质意义是指普通人向当权者上书言事。这应该是古代一项征集意见建议的渠道。而清末发生的公车上书行动,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公车上书的认知。它成为一项新型的群众性的觉醒运动。
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大清王朝战败,不得不议和。整个甲午战争,打得很蹊跷,本来不应该败的大清却败了。1895年春,清廷被迫同日本在马关议和,后于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即《马关条约》。
三四月间,参加完会试,正在等待发榜的举人们,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大清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要赔款白银二亿两,还要割让台湾及辽东。顿时,北京城内外就沸腾了,各省的举人们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于是,各省的举人纷纷行动起来,阻止签订条约。
在北京的康有为、梁后超立即发动广东、湖南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批准《马关条约)。随后,康有为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言书》。《万言书》痛斥对日割地诸款,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并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 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救国纲领。4月8日,康有为将《万言书》递呈至都察院,请其代转。此即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公车上书”中签名的举人有603名,其中甘肃举人61名,约占签名举人的1/10。仅次于广西(99人)、贵州(95人)、广东(86人)、四川 (71人),居第五位。甘肃举人在积极参加“公车上书”的同时,还联名起草了一份甘肃举人《呈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拟送都察院,然后转给光绪皇帝。
据记载,甘肃举人的呈文坚决要求朝廷“罢可危之成约,树不敝之良图”,并提出:反对对日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甘肃举人们认为,此巨款应用于“练兵、造械、购船、铸炮”,与日本决一雌雄。,同时,日本与俄国已对我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若再对日本的非分要求节节退让妥协,西方列强必然趁火打劫,中国将无以应付。后来果然发生了日俄战争。尤其是,倘若听任日本和列强在中国“广设码头,招徕工匠”,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制成产品在中国倾销,必然造成“土货尽变为洋货,华商尽变为洋商”,到头来,“中国自有之 利权,尽为海国所夺矣”,这样将摧毁中国的经济基础。
甘肃举人的《请废马关条约呈文》由李于锴领衔执笔起草。李于锴(字冶成,一字叔坚),武威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父名铭汉字云章,主讲、凉州、甘州书院,以品学负乡邻座望。李于锴1882年中举,1895年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士。先后任山东蓬莱知县,代理开威、秦安知县、调山东大学监督。河州知府,在鲁为官十余年,办学堂、升矿山。后闭门读书坚辞不就。
当时,在《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上签名的甘肃举人共有61人,他们是李于锴、王汝贤、张思永……(具体名单见图片)。他们提的:“反对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日本在中国建厂。”三个反对,至今还震耳发聩的作用。后来,因条约已批准,事情无法挽回,才作罢。这份呈文的草稿和正本,长期为李于锴及后人保存,现这份呈文现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为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
最后,再说一段题外话,关于“公车上书”近人的研究又有新观点。200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认为,“公车上书”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官员们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这上书被保守派官员阻挠,联名书未能交到光绪帝手中。甘肃举人们的《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历史不容忘记,忘记就意味着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