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这天,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为悼念周总理降下半旗,举国上下悲痛不已。
周恩来总理的妻子邓颖超紧握着总理的手,一声声“恩来”,再也无人回应。
失去挚爱的邓颖超,一改往日静谧安好的模样,在病床前手止不住的颤抖起来,那一刻,她脑海中闪过了和总理的一生,一想到再也听不到总理叫他“小超”,再也得不到总理的回信。
邓妈妈失声痛哭了起来,这次的眼泪,也再也没有总理为她抹去。
几天后相关人员在清理周恩来遗物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发现了毛泽东的手书,这是一个关于邓妈妈就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就职手书。
尽管这个手书并未执行,但邓妈妈接过后满含泪水的会心一笑,与众人讲起“这封手书”,众人知道里面的故事后,无不红了眼眶......
“我这一辈子都是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在演讲台上,一位激情澎湃的少女眼睛里闪烁着熠熠光辉,将自己的革命情怀用一扬顿挫的声调,恰到好处的词语抒发到淋漓尽致。
她不知道台下的评委席里,一位有着帅气脸庞,伟岸的身姿,身着一身简单朴素的黑色中山装的少年正望着她出了神。
在讲到动情处,少女丰富的情感,在演讲大厅里伸出枝芽,滋生开来。在座的各位无不感慨落泪,作为演讲者主人公的邓颖超更是早已泪流满面。
她用凌厉的话语,鞭打着革命汉奸。
痛斥他们的不仁不义,和出卖国家的丑恶行为。
这时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周恩来,正就读于南开大学。台上的这个充满活力的小姑娘深深的引起了他的注意。
没想到小小年纪居然有这等思想觉悟,这让比她大六岁的周恩来都佩服不已。
“这位女同学叫什么名字?”周恩来按耐不住自己的欣赏,好奇的问了问旁边的同志。
“她的名字叫邓颖超,别看她年纪小,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演讲队长呢!”。
周恩来听罢,会心地笑了一笑。
等到邓颖超演讲结束,周恩来便主动向前介绍自己。
“你好,我叫周恩来,刚刚你的演讲属实精彩,革命就是需要像你这样的热血青年,方便的话可以认识一下吗?我是南开大学的学生。”
等话还没说完,周恩来便伸出手期待与邓颖超握手。他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女孩子,在看见他第一眼的时候便心动了。
至于来自周恩来的介绍,她只听见了那一句“你好,我叫周恩来”。
回过神来的邓颖超,这才想起与周恩来同志握手。两人一拍即合,从此成为了革命尚形影不离的战友。
不久之后,周恩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成立了觉悟社,邓颖超也加入其中,觉悟社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革命活动,会宣传革命起到了很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个人也在日常生活中渐渐熟悉和了解。但是这个时候的周恩来,也只是将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女生当作一位小妹妹来照顾和疼爱。
可是邓颖超显然已经把这位知心且风度翩翩,胸有志向的学长深藏在心里,成为自己的恋慕之人。
1920年,周恩来决定远赴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得知消息之后,连夜为周恩来织了一件毛衣,并在毛衣内侧一针一线缝道,给你温暖—小超。
收到毛衣的周恩来十分感动,他鼓励邓颖超,要坚定不移地进行革命工作,好好生活,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
那时的邓颖超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家里出生于名门贵族,父亲是在晚清的朝廷里任官,但是由于犯了欺君之罪。
被流放到新疆至死。年幼的她仅仅才三岁,母亲便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
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精通医术,满腹经纶,她深知新思想核心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从小教育邓颖超要好好读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不管多苦多累都送邓颖超去最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
在日夜夜相依为命的日子里,邓颖超与母亲已不只单是母女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
在周恩来出现之后,邓颖超总是有意无意地提起这个少年,作为母亲的杨振德,怎能不知道自己女儿的小心思?
只是邓颖超自己年纪尚小,心里不清楚罢了。
但那时候的周恩来每天忙碌着革命工作和学习,根本无法顾及男女之情。
他一直以来想要追求的伴侣是在革命上能与他共进步,有着将近一致的目标和信念,理想信念重合的灵魂伴侣。
随着年龄的增大,在与女性同志接触的过程中暗生情愫也是正常的。
张若茗是邓颖超的一位学姐,与周恩来一同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一来二去,两人在学习生活中已渐渐不是普通的同学情谊。
但是在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时候,张若茗因为家庭背景原因受到组织的调查,政治事业受阻,周恩来本想着只要革命信念在,就不怕这些困难。
不料,张若茗却选择了放弃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继续在法国读书深造。
这让周恩来大吃一惊,从那以后,两个人的道路便悄然发生了不同。
周恩来深知,在革命观念上,也与张若铭有着一些不同。久而久之发现张若茗不是她想要追求的伴侣。
两人的感情便止步于朋友只上,恋人未满。
这时候作为一位亲切的学长,周恩来时常写信给自己的小超学妹,在信中不断的勉励她。
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当中,周恩来越来越觉得邓颖超年纪看起来虽小,但是思想上信念上却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坚毅,并且两个人的观念和兴趣几乎完全相同。
在信中,周恩来也时常诉说着自己与张若铭的不同和不解。
纸短情长 写定终生邓颖超更是为他感到遗憾,尽管她也欣赏像周恩来这样的学长。
但是邓颖超始终觉得张若茗和周恩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对于周恩来和张若茗的无果,邓颖超也为周恩来感到遗憾和不舍。
但是还是常常鼓励周恩来,一定会找到和他节奏相同步伐相同的革命战友。殊不知,那个革命战友,其实就是她自己。
1923年,邓颖超像往常一样去拿周恩来的来信,打开书信后邓颖超聚精会神地阅读着,眼神从欣喜慢慢转变成认真至极,又慢慢泪水居然浸湿了眼眶。
这是一封“告白信”。
“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共同结伴,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自此,有情人终成眷属,历史上传奇般的革命伴侣诞生了。
没有刻骨铭心的告白仪式,也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这么一对伴侣就这样在跨越大洋的书信当中确定了关系,认定了自己相伴终生的人。
这时邓颖超才和母亲报告,母亲杨振德自然知道周恩来同志是一个正直向上的好青年,但是鉴于还是心疼自己的女儿。
“你可要想清楚了,忙碌的工作,聚少离多的生活,这些如果你都能接受的话,我也就没什么意见了”。
邓颖超哪能不知道这些?但是还是选择坚定不移地走向了周恩来。
事实证明,周恩来的感觉是对的。他和邓颖超绝对是革命事业当中的神仙伴侣,后来两个人相互扶持,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终身。
两个人都拥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这段爱情注定不能像普通的伴侣那样,每天可以见面,可以相守在一起。
尽管这样,两颗心却跨越了大洋,被一封封书信,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异地恋中,女孩子的安全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在这对伴侣中,这从来都不是问题。
原因是邓颖超足够信任周恩来,周恩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和品质。再加上两人平常都忙于革命事业,怎会每天沉溺在爱情的甜蜜之中?
经过了长达五年的异地恋。
1924年,周恩来从法国返回祖国,邓颖超是他最想见到的人,但是由于组织工作的原因,他不能立刻去见邓颖超。
他在广州担任中共委员会委员长,区委会常委兼军事部长等各项职务,忙的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革命事业在周恩来心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尽管回国一年,也没有见上自己心爱的女孩一面。
1925年,邓颖超任天津地委妇女部长,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
两人工作稳定,在八月份的时候终于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异地恋,这天邓颖超洗漱打扮整洁,穿着白色的上衣和深蓝色百褶裙,出现在广州的码头,她四处张望着,期待着周恩来来接她,但是周恩来却迟迟没有出现。
分别数年,周恩来怎么不想去接她的女孩呢?只是身兼数职,工作要紧,实在抽不出身,只好派自己的得力助手陈赓去接待邓颖超。
谁知周恩来只给了陈赓一张邓颖超五年前的照片,女大18变,陈赓在码头接了一天,也没有接到邓颖超。
原来,不骄不躁的邓颖超根据周恩来时常给她寄信的地址,找到了周恩来的工作地方。等到陈庚回去的时候,邓颖超已在屋里坐下了。
两人终于阔别数年之后相聚,很快便在广州举行了婚礼,成为了彼此一生长相厮守的人。
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结婚之后的周恩来,有了邓颖超这样的贤内助,更加专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在繁重的工作下,常常忘记了休息。
邓颖超能陪在周恩来身边的时候,便就细心地呵护他,照料他。
但是革命形势严峻,周恩来总是各地奔波,处理着各种繁重的事物。
尽管是亲密无间的夫妇,周恩来也保持着严格的职业操守,始终不与邓颖超提起半字,很多时候都是突然就去出差了。
两个人总是聚少离多,但无论在天南,海北两个人的心总是紧紧相连的。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在撤退当中,发起了高烧,温度达到40多度,在昏迷中守在病房旁边的工作人员清晰地听到周恩来念着妻子邓颖超的名字。
醒来之后,便立刻向工作人员询问妻子的情况,听到邓颖超已到达上海之后,这才放心下来。
夫妇两人整日整夜地忙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批阅文件到凌晨两三点,是周恩来总理常见的事。
好不容易完成了解放大业,解放之后的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经常穿梭于各个国家之中,很多国家领导人看见周恩来的个人谈吐才对中国有了更加好的印象。
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方针,更是震惊了中外和全世界。这样大的格局,这样不卑不亢的共产党人,为中国迎来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尽管这样,周恩来也不忘与自己的爱妻邓颖超写信,“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浪漫,周恩来在日内瓦出席会议时,收到邓颖超寄来的书信里面夹着他最爱的海棠和红叶。
“红叶一片,寄出思念”。
周恩来赶忙托人从日内瓦带回了玫瑰花和芍药送给妻子邓颖超。
两个人的感情并不只限于这花花草草,里面蕴含的是深深的关切和思念。
可是最遗憾的是,周恩来夫妇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邓大姐第一次怀孕是因为忙于革命事业,无暇顾及生子,私自将孩子打掉,专心投入工作。
知道真相之后的周恩来是又气又心疼。没曾想第二次怀孕孩子又因为难产夭折。导致邓颖超一生不能生育,夫妇两个将毕生的爱和力量奉献给了祖国。
总理爱民如子,邓妈更是慈祥大方。
由于繁重的工作,总理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经常用药物来调养自己。
这天总理因为工作繁重得不到休息的原因,突然晕倒了,送到医院后检查得知,总理得了膀胱癌。
鉴于工作上的需要,总理积极配和治疗,一次次的化疗让他消瘦不已。最后安排了手术,切除了病灶。
转头总理又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之中,当时新中国忙于各种外交工作,周恩来作为外交部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又一次倒下了,癌细胞已经遍布全身,毛泽东强烈要求周恩来住院接受治疗,总理这才住进医院。
两年里大大小小的手术有13场,周总理消瘦到了六十公斤,虚弱的不能下地的他还坚持在病床上接见了维尔德茨为代表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
在1976年1月8日,总理在病床上沉沉睡去,结束了他传奇的人生。
邓大姐悲痛不已,振作起来之后决定投身于政府工作里,继续贡献祖国,继续完成总理的心愿。
按照邓大姐的能力,其实总理在世时也完全可以胜任政府工作,从遗物中的就职手书来看,毛主席都邀请过邓大姐就职。
总理哪能不知道妻子有那个实力?只是自己位高权重,妻子在政府工作难免会受到旁人照顾,工作就不会么纯粹的为人民了。
当邓大姐说出缘由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
就是这么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妇,为新中国的革命的建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赢得了全世界人的爱戴和尊敬。
“我这一辈子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如今,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总理,您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