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少将救8万红军,开国后却被判枪决,主席:他是党的老朋友

纸起城楼史书 2025-01-16 04:38:20

世人皆知国民党少将莫雄,因剿共战绩曾受蒋介石亲自表彰,却不知他暗中竟是挽救了8万红军性命的英雄。1949年,当胜利的曙光笼罩神州大地时,这位功勋卓著的隐秘战士却背负着"反动军阀"的罪名,即将面临枪决的命运。正当生死一线之际,一位老战友的紧急求助,让毛主席得知了这位"国民党将领"的真实身份。"莫雄是党的老朋友",主席的一句话,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这位在敌营中潜伏多年的英雄,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革命生涯?他又是如何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下,帮助中央红军突出重围的呢?

一、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1927年的一个清晨,蒋介石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会场上坐着一排排身着军装的将领,其中一位年轻军官格外引人注目,此人就是莫雄。

那时的莫雄,刚刚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不久。在军校期间,莫雄表现出色,不仅军事技能过硬,还精通兵法谋略,多次在军事演习中崭露头角。

蒋介石对这位年轻的黄埔学子印象深刻。一次军事演习中,莫雄指挥的部队在劣势情况下,巧妙运用地形优势,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包围,这让蒋介石惊叹不已。

从此,莫雄开始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先是被任命为团长,不到半年又升任旅长。短短几年间,莫雄便从一名普通军官,一路升至少将军衔。

在外人看来,莫雄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年轻将领之一。每逢重要军事会议,总能看到莫雄的身影。蒋介石甚至多次在众将领面前表扬他,称赞他"忠勇可嘉"。

1930年,蒋介石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军事行动中,莫雄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围剿"部队的重要指挥官之一。

在一次次的军事行动中,莫雄表现出色,至少在蒋介石看来是如此。他总能准确预判红军的行动路线,采取相应的部署,让红军"无功而返"。

殊不知,这些看似失败的战役背后,却暗藏玄机。莫雄每次都会提前通过秘密渠道,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传递给红军。红军正是根据这些情报,才能避实就虚,化险为夷。

1934年初,蒋介石正在为第五次"围剿"做最后的准备。这一次,他决定在庐山召开一场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参会者都是他最信任的将领。

莫雄作为核心将领之一,不仅参与了整个会议的筹划工作,还被安排在蒋介石的住处附近,随时等候召见。这个安排,让莫雄有了更多接触核心机密的机会。

每天清晨,莫雄都会准时出现在蒋介石的官邸外,陪同蒋介石晨练。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时刻,蒋介石经常会与莫雄讨论军事部署的细节。

庐山会议期间,蒋介石对莫雄的信任达到了顶点。他不仅将"铁桶计划"的全部内容告诉了莫雄,还特意让莫雄参与了作战方案的制定。

面对蒋介石的信任,莫雄总是表现得十分谨慎。他既要维持一个忠诚将领的形象,又要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军事情报。这种双重身份的周旋,考验着他的每一个决定。

到了1934年夏天,莫雄已经成为了蒋介石最倚重的将领之一。在军中,他不仅掌握着重要的军权,还经常出入蒋介石的核心决策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心腹爱将。

二、隐秘的情报传递

1934年7月的庐山,蒋介石召集了一场绝密军事会议。会议室内,一张巨大的作战地图铺在桌面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红军的根据地和国民党军队的部署位置。

这场会议是蒋介石精心筹划的"铁桶计划"的最后定案。为确保万无一失,蒋介石调集了近百万大军,在各个战略要地部署了重兵,准备对中央苏区实施"铁桶"式的包围。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蒋介石在会上宣布,这次行动将采用"铁桶合围"的战术,分五道防线逐步压缩包围圈。第一道防线设置了密不透风的哨所,每隔五百米就有一个暗哨,每隔一公里就有一个明哨。

第二道防线则由精锐部队组成,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第三道到第五道防线层层设防,就连后勤补给线路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务求做到真正的"铁桶"。

莫雄在会议结束后立即行动起来。他将会议记录和重要的部署细节写在了一本普通的字典里,但这并非普通的笔迹。他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药水,将情报写在字典的空白处,这种墨迹在常温下是看不见的。

只有将纸张加热到特定温度,字迹才会显现。这种隐形药水是由樟脑、碘和酒精调制而成,这个配方还是他在黄埔军校时跟一位化学教授学来的。

但将情报送出去并非易事。当时的庐山戒备森严,每个出入口都有卫兵把守,所有进出的人员和物品都要经过严格检查。

就在这时,莫雄想到了自己的一个亲信:项与年。这位表面上的忠诚国民党军官,实际上是一名地下党员。项与年收到消息后,立即开始了一场惊险的传递之旅。

为了不引起怀疑,项与年特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落魄的乞丐。他用烟灰涂抹脸部,把衣服故意弄得破烂不堪,甚至还把两颗牙齿拔掉,就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真正的乞丐。

那本装有机密情报的字典被他小心翼翼地藏在破旧的布袋里。项与年知道,一旦被发现,等待他的将是立即处决。

从庐山到中央苏区,项与年要穿越五道封锁线。他白天躲在草丛或山洞里休息,夜晚则借着月色赶路。遇到哨卡时,他就装疯卖傻,有时还要故意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以此降低守军的警惕。

有一次,项与年差点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当时他正准备穿越第三道封锁线,突然遇到了一队例行检查的士兵。情急之下,他只好装作突然晕倒,在地上打滚。士兵们嫌他"晦气",匆匆走开了。

经过九天九夜的艰险跋涉,项与年终于找到了与红军联络的秘密联络点。他将那本字典交给了地下党的联络员,情报很快就送到了中央红军的指挥部。

莫雄传递的这份情报,为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包围圈提供了关键的准确情报。正是由于掌握了敌军的部署计划,中央红军才能够在最危急的时刻,找到突围的最佳路线。

三、暗中营救的艰险

1935年初,南雄县的监狱里关押着数百名被俘的红军战士。作为南雄县长兼二十三区游击司令,莫雄负责这些战俘的审讯和处置工作。表面上,他总是按时向上级汇报处决战俘的进度,实际上却在暗中展开了一场惊险的营救行动。

一天深夜,监狱的灯火依然亮着。莫雄手持文件,对着守卫说要临时提审几名重要的战俘。这些"提审"往往会持续到深夜,而第二天,这些战俘的牢房就会空空如也。

为了掩人耳目,莫雄甚至在档案上做了手脚。他将部分战俘的名字记录在"已处决"的名单上,实则暗中安排他们离开。每到月底上报战俘数量时,他就以"病死""越狱"等各种理由解释人数的减少。

莫雄在南雄县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地下网络。他将一些可靠的下属安排在关键岗位,比如看守所的门卫、狱医,甚至是负责处决的队伍。这些人都成为了营救行动的重要配合者。

有一次,上级突然下令要处决一批共产党的重要干部。这些人中有红军的政工人员,还有地下党的联络员。如果他们真的被处决,将会对当地的革命工作造成重创。

莫雄立即召集了几个心腹,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们趁着押送囚犯的途中,故意制造了一场混乱。趁着混乱,这些战俘"意外地"逃脱了。

为了让这场"越狱"看起来更加真实,莫雄还安排人朝天开了几枪,甚至让一名狱警受了点轻伤。事后,他立即向上级写了检讨报告,主动承担责任。这种"失职"反而让他显得更加可信。

莫雄不仅营救被俘的红军战士,还暗中帮助当地的进步人士。他以"审查"的名义,将一些被怀疑的知识分子和地下党员暂时扣押在县衙门里,实际上是在保护他们免受迫害。

这些被"扣押"的人往往会在夜深人静时被秘密释放。莫雄会给他们开具一份特别的通行证,让他们能够顺利通过各个检查站。这些通行证上盖的是莫雄的私章,而不是官方印章,这样即使日后被发现,也不会牵连到其他人。

1936年春天,南雄县城外的一个荒废庙宇成了临时的安置点。这里不仅藏着刚刚获救的战俘,还储存着一些武器和药品。莫雄将这些物资伪装成军需品,定期运送到这里。

为了防止被人发现,莫雄甚至在附近安排了自己的亲信把守,美其名曰是为了防范土匪。实际上,这些"岗哨"的真正任务是保护里面的同志和物资。

随着营救行动的持续进行,莫雄的一些举动开始引起了上级的注意。特务机关对他展开了秘密调查,甚至派人暗中监视他的行动。面对这种情况,莫雄不得不更加谨慎,有时还要故意表现出对共产党的"痛恨",以此来消除怀疑。

四、生死一线的转机

1949年秋天,广东英德县的公安局内,一份加盖"特急"印章的文件摆在办公桌上。这是一份要求逮捕莫雄的通缉令,罪名是"反动军阀"和"反革命分子"。

当地政府翻出了大量当年的战报和文件,其中详细记载了莫雄在"剿匪"行动中的"功绩"。这些泛黄的纸张上,清晰地记录着他如何带领部队围剿红军,如何处置共产党员。

10月15日清晨,几名公安干部来到莫雄家中,出示了逮捕证。莫雄被押往英德县看守所,关押在一间专门关押要犯的牢房里。

审讯很快开始了。当地政府成立了专案组,调查莫雄在国民党时期的所作所为。他们找来了当年的部下和知情者,搜集了大量的证据材料。

案件很快就有了结论:莫雄身为国民党少将,积极参与了多次"围剿"红军的行动,还担任过"剿匪"司令。这些"罪行",足以判处他死刑。

就在英德县准备向上级申请处决莫雄的时候,一个意外的电话打到了县政府。电话是从广州打来的,打电话的人是古大存。

古大存在电话里急切地说:"莫雄的案子一定要暂缓处理!他是我们的同志啊!"

然而,县里的负责人并不相信。他们认为证据确凿,不能因为一个电话就改变判决。古大存见状,立即给叶剑英元帅打了电话。

叶剑英听完情况后,马上向中央写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详细说明了莫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贡献,特别提到了他传递"铁桶计划"情报,营救被俘红军战士的事迹。

报告很快就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主席看完报告后说:"莫雄是党的老朋友,要妥善安置。"

接到中央指示后,叶剑英亲自来到英德县。在县政府的会议室里,叶剑英讲述了莫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如何暗中营救革命同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位被认定是"反动军阀"的国民党将领,竟然还有这样的一段历史。

叶剑英特别提到了1934年的那份情报。如果不是莫雄及时传出"铁桶计划"的内容,中央红军可能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光是这一份情报,就挽救了数万革命同志的生命。

随后,叶剑英拿出了一些证明材料,这些都是他专门从广州带来的。材料中有当年被营救的革命同志的证言,有地下党组织的相关记录,甚至还有莫雄用来传递情报的那本字典的照片。

在铁证如山面前,英德县立即停止了对莫雄的审讯。第二天,莫雄就被从看守所释放出来。两个月后,他收到了一份任命书,上面写着要他担任北江地区治安委员会主任的职务。

五、功勋得以昭示

1950年春天,北江地区正处于剿匪肃特的关键时期。莫雄作为北江治安委员会主任,凭借着对当地地形和社会情况的熟悉,协助政府成功平定了多起土匪骚扰事件。

在一次剿匪行动中,莫雄发现这些所谓的"土匪"中,有不少是被国民党残余势力裹挟的普通百姓。他立即向上级提出建议,主张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争取可以教育改造的人员。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后,使得很多被胁迫参加土匪的群众得以重返家园。

1951年,莫雄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的一次会议上,一位老红军站起来激动地说:"要不是莫主任当年在南雄县的帮助,我们这些老同志可能早就牺牲了。"原来这位老红军就是当年被莫雄从南雄监狱里救出来的战士之一。

1952年秋天,中央派来工作组,专门调查整理莫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事迹。工作组找到了当年被营救的红军战士,走访了南雄县的老百姓,收集了大量的证据材料。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份1934年的手写日记。这是当时红军某团政委写的,记录了收到莫雄传递情报后,部队是如何避开国民党的"铁桶包围",成功突围的全过程。

1953年,莫雄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的大会上,他见到了许多老战友。大家纷纷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有的说起莫雄如何借着运送军需物资的机会,给根据地送去药品和弹药;有的讲述他怎样利用职务之便,为地下党员开具通行证。

1954年,一份关于表彰革命功臣的文件下发到广东省。文件特别提到了莫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贡献:传递重要军事情报、营救被俘同志、支援革命根据地等。这些事迹,终于得到了正式的确认。

莫雄在北江地区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56年。这期间,他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剿匪、社会改造等工作。他经常对年轻同志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1957年,莫雄被调到广州市工作。在一次座谈会上,他遇到了当年在南雄庙宇里暂住过的几位老同志。那座破庙早已不在了,但是那段隐蔽战斗的历史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1960年代初,莫雄的健康状况开始变差。组织上特意安排他到广州疗养。在疗养期间,他整理了大量革命时期的回忆材料,这些材料后来成为了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档案。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从传递"铁桶计划"情报到营救被俘同志,从暗中支援革命力量到参与新中国建设,莫雄的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