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丨如何让为老服务“更聪明”?这些“小巧思”发挥“大作用”

上海黄浦 2025-03-28 11:12:32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行业迎来变革,其中,为老服务以其具有完整闭环和多样化应用场景,引发产业加速变革。数据显示,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已形成“9073”养老格局——3%的老人机构养老,7%的困难老人在社区接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养老,90%的非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同时,覆盖所有养老方式的“智慧养老”,方兴未艾。

“智慧养老”,是数字治理带来的养老服务新形态。近年来,上海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基层社区、养老机构、社会组织打造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场景,重塑数字化养老服务流程。黄浦区积极推动智慧养老应用场景的落地,逐步实现“一屏观养老,一网管全程,一键享服务,一站全响应”,推进黄浦养老服务从被动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跨越。

丽园路上的黄浦区“五边颐养”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内,通过技术创新,所有涉及老年群体智慧养老的数据都在大屏幕显示,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天哪些服务是老年人最喜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老年群体使用率最高的就是为老助餐服务,全区每天使用人群都在持续增长。”

为了让老年群体喜欢的服务持续发展、高质量供给,黄浦区统筹了线上、线下,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放了超12万张“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这张卡内置芯片,不但可以在全区社区食堂享受85折,还可以通享老字号助餐优惠。不少老人都说:“这张卡实惠!”

老人喜欢,社会支持,就是政府工作的发力点。在老西门街道“厢遇85”社区食堂,每天中午,人气很旺。为了加速配餐量,让更多老人方便点单,食堂推出了智能结账系统,如今点好菜,只需将餐盘放在指定位置,通过AI识别,约1秒,马上就可以显示金额,再刷一下助老服务卡,即可享受优惠价。“让老人群体感受最深的就是助餐,因为都是实实在在的服务,而且开在老年人的家门口,解决实际问题。”老人幸福就餐,连连点赞。

好口碑换来的是老年群体的信任和支持,除了家门口的这些“科技创新”,在机构养老板块,也有“智慧”加持。

在徽宁路上的馨逸养护院内,今年将重点关注老人睡眠,打造“睡眠安心养老院”,院长宫建玲表示,一系列的科技让老人在机构养老很安心。

比如针对认知障碍早期的老人,通过“眼动检测”就可以及时掌握老人病情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和治疗,筛查共计156次,建档97份。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护理院实现了“科技助浴”,开展老人皮肤检测,有效防止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导致的皮肤破损和褥疮等情况,还能刺激身体循环加速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一系列服务让曾经传统的养老模式发生“悄悄”改变。

“悄悄”改变的还有不少老人家里,在五里桥街道的宋阿姨家里,适老化改造让原本“高大上”的养老设备走进生活,卫生间里安装了防跌倒感应装置,马桶圈可以感知体温,家里安装的“一键呼叫”装置让应急响应更及时。“多亏了有适老化改造,整体规划好各种生活,上次在家心脏病不舒服,我一呼叫,马上有人来了”宋阿婆说道。

今年,黄浦区还将联动“五边颐养联合体”的各方力量,链接整合市场资源,创新孵化更多“养老+”新兴业态,助力黄浦银发经济和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黄浦老人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其中,关注银龄消费,联动百联集团旗下市百一店、第一医药、三联眼镜等,推出一系列优惠举措,用“科技”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服务老年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