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喜欢坐奔驰,热爱巴黎香水,喜欢洋人玩意儿。
看似腐朽的清朝“老佛爷”,却是率先接触并享受到20世纪初现代物质文明的人。甚至将这股西洋之风吹出了北京城乃至全中国。

慈禧从闭关锁国到接受西洋时尚,在她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她思想的转变又源于什么?

19世纪中叶,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大量西洋货流入中国,其中就包括摄影技术。用手一按,咔擦一声,这叫“照相”,再等三五天,洗出一张印有人像的纸片,就叫“相纸”。
有纸能把人印上去,和看到的一幕一样,比画的还要真,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事!

当时的人们对这个新奇又先进的玩意儿充满了好奇。
起初,人们将摄影视为异端邪术,在一些思想落后的老学究看来,人的魂魄在拍摄时会被夺舍,这也是为什么相纸上能留下人影。

很快,这种说法传遍了大街小巷,传进了北京深宫,传到了每个人的耳中,其中就包括慈禧。
而一些已经接受了摄影术的王公大臣,也因慈禧太后的极力反对,未能将这一技术公开引入宫中。

直到1889年,光绪大婚,长叙的两个女儿被册封为瑾妃和珍妃,而珍妃的到来,也让光绪平淡无味的生活添了几分色彩。
作为一名女子,珍妃完全没有像其他妃子一样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相反,她活泼开朗、聪明貌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受光绪和慈禧的喜爱。
有着先进思想的珍妃自然也对摄影极度迷恋,但碍于宫中规矩森严,她一直未能购置相机。

成为珍妃后的第五年,百无聊赖的她终于决定,无论宫中规矩如何,她要追求自己的热爱。
这天,珍妃暗中从宫外购进了一套摄影拍摄器材,自此,每天给慈禧请安之后,她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寝居里潜心研习摄影技术。

不仅如此,珍妃还会给光绪拍照,并教身边的太监使用照相匣子。
据当年跟随珍妃左右的宫女刘氏回忆,珍妃拍照时姿势各异,有时还会穿上光绪的衣服拍,并不拘于礼法。

这或许是珍妃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便被传入慈禧的耳朵,对拍照有着极大抵触心情的她严厉责罚了珍妃,并没收了珍妃左右的拍照设备和照片,还将她身旁的太监发配到了黑龙江充军。

当所有人都以为珍妃会就此放弃时,正值豆蔻、无所畏惧的她竟又用自己的积蓄,嗜使身边的一位太监出宫,在东华门外开设了一家照相馆。
好景不长,此事因光绪皇帝叶赫那拉氏的告密而败露,那位太监在重刑之下只得全盘托出。

要知道,珍妃的与众不同在慈禧看来那就是离经叛道,她又怎能容忍这样的女子留在宫中?
区区一个妃子,慈禧想要打发她,只差一个导火索而已。

而这件事的结果可想而知——珍妃被打入冷宫,她的快活人生也就此结束。
直至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外逃之前以珍妃“违背祖制,大逆不道”为由,下令将她推入井中溺死,这便有了当代的著名景点——珍妃井。

或许是外逃的经历,晚年的慈禧心血来潮,对于先前她奋力抵制的相机,竟有了一丝兴趣。

一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赠送的沙皇全家合影,让慈禧彻底接受了这个西洋时尚。
看着镶在紫檀木镜框内的照片,一种庄严华贵,充满皇家威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慈禧向往不已。

或许是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当照片的赠与仪式完成后,慈禧立马吩咐下去,要召精通摄影的人进宫。
1903年,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作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

每次拍照前,慈禧都要先翻阅历书,专门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为了拍的好看,她会专门派人布置背景,还要勋龄连续拍摄多张不同姿态的照片。
据说,在一次拍照时,勋龄为了让有笑的表情,便让她在拍照的时候说英文“cheese”。

不懂英文的慈禧只能尽力模仿发音,最后说出了“茄子”二字,这也就成了当代人拍照时总爱喊的那句“茄子”的来源。
再后来,慈禧的紫禁城中引入了电灯,当灯泡亮起的一瞬间,被吓一跳的慈禧下意识的喊了声“茄子!”,这一举动引得众人狂笑不止。

现如今,故宫博物馆珍藏着许多当年拍摄的照片,其中光是慈禧一人晚年所拍摄的姿态各异的照片就有七百余张。
很难相信,这位昔日极力抵制相机的“老佛爷”,在后来能如此痴迷拍照,而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革新。

透过这些老照片,慈禧的晚年不再只是史书上的权谋与争议,更是一个老人在时代裂变中,对‘留影’的执着。相机定格了帝国的余晖,也意外地为后世留下了一抹鲜活的晚清侧影。
参考资料:
慈禧曾引领时尚:坐奔驰车 最喜欢摄影和巴黎香水——人民网
慈禧与摄影——颐和园官方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