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记载:后羿是炎帝的曾孙,华夏军队的缔造者

韬滔谈易 2024-08-27 19:54:05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与之匹配的国家机器,而军队是最重要的国家机器,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山海经》所载的文献资料来看,军队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如《大荒北经》所载的“蚩尤作兵伐黄帝”,与黄帝交战的蚩尤便是以兵的形式出现。不过蚩尤虽然是兵,但其驻扎之地是荒山野岭,而且从其动机来看,不像是国家机器,更象是一群土匪。

军队作为国家机器,有明确记载的是帝俊时期的后羿,《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从以上这段文字中,就能够大概了解到国家机器初步形成的基本过程。由于时间久远,《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损毁、错简等情况,因而所表达的内容显得零零碎碎、次序混乱,要更具体地了解国家机器的形成过程,还需要对相关内容认真地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国家机器形成的时代背景

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呢?这样的问题无法准确回答,不过《山海经》在《大荒东经》讲到了少昊之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另外,在《大荒南经》也讲到羲和之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通过对比两则文献就能发现,少昊之国和羲和之国都处于相同的地方:甘渊!而且还提到“日月”或者“十日”。前面的章节已经作详细讲述,《山海经》的“日月”并非都是指天上的日月,更多时候是用来指代帝君的子女,说明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具有相同的文化,再加上地域相同,二者之间存在承传关系。

“羲”就是指伏羲氏,“和”就是加在一起的意思,所谓“羲和之国”,就是伏羲氏众多部落联合起来组成的联盟,帝俊就是该联盟的盟主,或者说是一国之君。

在《山海经》中,有关帝俊的信息比较丰富。也许大家对帝俊的身份感到神秘,其实他就是历史上的帝喾。为何这么说?后稷这个历史人物,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他就是周人的始祖,在《山海经》中,他就是帝俊所生的儿子,在《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帝喾是五帝时期继黄帝、颛顼之后的第三位帝君。黄帝之前,社会由神权支配,刑天战败后,神权崩塌,黄帝提出的政治主张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从《大荒东经》的记载来看,少昊之国的地域相当广阔,甘渊只是少昊之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颛顼是少昊的儿子,两人在甘渊弹琴鼓瑟,其乐融融。然而,道德思想的迅速传播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出现共工氏叛乱,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天下大乱,少昊作为一国之君,再也不能整天享乐,于是弃其琴瑟,带着儿子颛顼将族人组织起来,平定这场动乱。

平定叛乱是一场十分艰难而又惨烈的持久战争,主要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伏羲氏与共工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延续几代人,黄帝的众多女子象应龙、女魃都在战争中陨落,他们的英雄事迹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比如夸父逐日、祝融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所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场战争的故事。

这场战争对华夏早期历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帝喾(也就是帝俊)登上帝位后吸收以前的教训,开始组建军队,军队作为国家机器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

二、早期军队的装备武器

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技术发明或者装备,在出现之初往往首先用于军事,舟船、车辆的出现大概也是如此。舟船是如何出现、何时出现?《海内经》就有系统的记载,也是最早的文献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按照文献记载,舟是番禺首先发明的。不过,考古研究表明,舟船的历史更加久远,距今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大概情况是早期的舟船操作效果不理想,帝俊便要求改进,在禺号、淫梁、番禺等一代代工匠的共同努力改进下,舟船的主体结构才最终定型,一直延续到近代。

车辆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早期的车辆叫轩辕,黄帝又称轩辕氏,说明车辆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早期的车辆过于简陋、操作不理想,帝俊便要求改进,但由于上古时期舟船的作用比较明显,所以将主要精力用于改进舟船,禺在舟船定型后,便从事车辆的改进,经过仲溪、吉光两代人的努力,最终得以定型。

舟船和车辆的作用就是用来运送军队,军队的武器就是弓箭。弓箭是如何出现的呢?在《海内经》也有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弓箭的发明者叫般,他是少暤的儿子。一般认为,少暤又叫少昊,是黄帝之子。般能够发明弓箭,与他的奶奶,也就是少暤的母亲的很大关系,她就是炎帝的妻子,《海内经》也有关于她的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结合《大荒北经》的记载,炎帝属于共工氏。共工氏擅长工艺制造,但弓的弦由大型动物的筋制成,而黄帝属于伏羲氏,擅长狩猎以及动物驯养,恰好能够提供制作弓弦的材料。正因为是炎帝的妻子带着一批能工巧匠投靠了黄帝,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制造出具有很强杀伤力的弓箭。

为什么说炎帝的妻子投靠黄帝?主要是依靠祝融的身世进行判断。有关祝融的身世,《大荒西经》就这样记述:“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结合这两则文献来看,《大荒西经》的颛顼、老童分别对应《海内经》的节并和戏器。上古时期的神话大地由众多的氏族部落组成,不同的部落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系统,五帝时期正是华夏民族融合初期,加上没有文字记载,难免会对同一人物出现不同的称呼,黄帝之孙颛顼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名字,这并不奇怪。

颛顼以及《海内经》的般都是少暤之子,两人会不会是同一人物呢?

在没有第三方文献印证的情况下,这点不好判断。不过当时正处于与共工氏交战时期,更需要有像弓箭这样具备较大杀伤力的武器,如果发明弓箭另有其人,颛顼凭什么被推选为帝呢?般在发明弓箭之后,为何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献给了颛顼呢?

颛顼之后,管控弓箭的权力就落到帝俊的手上,如果没有他的允许,其他人是不能拥有这种武器的,因此,《海内经》这样说道:“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也就是说,只有得到帝俊的准许,羿才有弓箭的使用权。

三、早期军队机构组成

大家看到羿,就会想到后羿,将后羿当成某一个人的名字。其实,“羿”就是擅长射箭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羽林军。“后”应作“後”,掌权的意思,比如共工氏的后土就是管理土地使用的机构或者官员,又如后稷的名字叫弃,他是帝俊的儿子,也是管理土地的使用,与共工氏的后土大致相当。后羿就是专门管理射箭的官员,我们可以理解为羽林军的首领。

因此,后羿是一个机构的名称,或者是官员的名称。在太康失国后,这样的机构成为非法的,后来就没有继续延续下去了。这个机构是谁首先创立的呢?《海内经》也有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这里的“候”是指箭靶,发明者叫殳。殳为何制作箭靶?自然是为训练队伍,选拔精英,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能成为羿。因此,候就是为了训练军队而出现的,也成为权力的象征,诸候的含义由此而来,毕竟有了军队才能称得上诸候。

殳还有兄弟叫鼓、延,分别发明了鼓和钟。在古代,鼓和钟都是发出战斗号令的器具,它的出现也是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后来才有娱乐功能。可以这么说,在古籍文献中,殳兄弟三人是首先进行军队的训练,是华夏军队的创始人。

兵员来源大概就是上古时期的兵匪,也就是蚩尤。这些兵匪以抢劫为生,曾一度被共工氏收买,跟着夸父制造混乱。共工氏败走后,他们便失去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抢劫他人财富维持生活。为了社会稳定,帝喾决定将他们收编,配备弓箭便摇身一变,这些人摇身一变就成了夷或者羿。夷就是身上背着弓箭的人,羿就是擅长射箭的人,管理这些人的官员叫后羿。

后羿大概就是对殳兄弟三人的称呼,他们的父亲叫伯陵。伯陵是是炎帝之孙,而颛顼是炎帝妻子之孙,颛顼与伯陵名义上是同辈兄弟。帝俊是颛顼的侄子,名义上与殳是同辈兄弟。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叫嫦娥,嫦娥是帝俊的女儿,而殳是首任后羿,他就是帝俊的女婿,在帝俊的授权下组建、训练军队。

一般认为,社会发展是从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上古时期正处于过度时期,女人在氏族中的权力依然很大,帝俊将女儿嫁给后羿,大概就是通过联姻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因此在帝君心中,军队的掌控必须是自己十分亲近的人,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触碰的。

四、早期军队的使命

帝俊为什么要组建军队,前文已经讲述了当时的背景,现在再看《海内经》相关内容:“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按照《海内经》的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目的是以扶下国,然而《易经》的讲述却大不一样,请看《系辞》中睽卦相关的内容:“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这里的“弦”就是弓弦,通常用大型动物的筋经过特殊处理而制成。将弦紧紧固定在弧的两端就成了弓,而弧通常是由木材经过用火适当烤烧后弯曲而成的。“矢”就是箭,早期的箭就是将细长的木棍削尖。弓和箭配合使用,就可以用来震慑天下,让下面的小国不要轻举妄动。比如《大荒南经》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大概意思是说,大荒之中有个叫融天的地方,有个叫凿齿的人被羿射杀了。羿为什么杀掉凿齿?自然是因为凿齿与帝俊对抗。

《系辞》在讲述弓箭的制作及其威力后,便以“盖取诸睽”结束,是强调说明这些的内容来源于《易经》睽卦。不过,大家在看过《易经》睽卦的内容后,恐怕看不出与弓箭有什么联系。上火下泽为什么会是睽呢?“睽”又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便于理解,不妨先看看彖辞:“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按照彖辞的说法,“睽”就是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相信大家看到这样的表达会感到满头雾水,现在网络上普遍是这样解释:睽的上卦是离,代表火,“动而上”就表示燃烧的火焰有向上的趋势;下卦的兑代表泽水,“泽动而下”表示湖泊或沼泽里的水向下渗透。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似乎合理,但与“睽”字的含义却对不上号。从字义上理解,“睽”就是瞪大眼睛看仔细,这与火势向上或者泽水向下渗透有什么关系?

《易经》不是这样理解的,如果大家对《易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泽水不仅可以向下渗透,也能够向上渗透,比如损卦的象意就是泽里的水因为滋润山上的作物而自我减损。因此,将“泽动而下”解释为泽水向下渗透是瞎猜而已,并不符合《易经》的本意。

如果将彖辞中“火动而上”和“泽动而下”的“而”字作“于”来理解,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不仅与“睽”字的字义相吻合,而且也能够跟《系辞》的相关内容对上了号。“睽”字的含义是瞪大眼睛看仔细,射箭之前是不是要看清楚目标?据说那些高明弓箭手的眼睛特别厉害,如果被他盯上了,不管什么人,心里都会发毛。

“火动而上”就是说火光在泽水的上空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可疑的目标,而“泽动而下”的意思是在火光的照亮下看到泽水的波动,这就是所要寻找的目标。泽水一般都是平静的,现在出现波动就说明肯定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说有什么东西在湖泽中活动,很可能就是自己正要寻找的目标。

为什么要用火光呢?那是因为晚上天黑看不清楚。当敌人处于劣势时,只有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活动,企图混水摸鱼搞破坏。比如,在太平洋夺岛战争中,一到晚上美军便会不断地向夜空发射照明弹,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驻守岛礁的日军白天只能躲在地下工事中,只有等到晚上才敢出来反扑。美军为了防范日军利用夜间偷袭,就要发射照明弹把整个岛屿照得如同白天一样明亮。

此外,睽卦彖辞中还列出各种各样的“睽”,如二女同居、天地睽、男女睽、万物睽等等,若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参看《系辞》解读相关章节内容。

彖辞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分析、更好地了解卦象。卦象就是卦的象征意义,也是该卦内容的总结,睽卦的卦象是:“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上火下泽”就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睽”字的含义,点亮火把查看湖面情况,其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就是要让大家瞪大眼睛仔细看,找出可疑的东西。下半句“以同而异”就是要在同类中找出异类,在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当然就要瞪大眼睛仔细看。结合《系辞》中的内容,就是要动用国家机器对敌对分子进行威慑,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天下太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对古代历史稍作了解都能明白,权力斗争非常残酷,兄弟之间为了夺位,自相的事情屡屡发生。为了探知对方的虚实,彼此之间都会相互安插眼线,身边最亲近的人很可能就是对方的卧底。而在当今世界上,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敌对分子不会将标签贴在脸上,往往混杂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间,特别是一些间谍,能够渗透到国家的权力中心,窃取国家机密,影响领导决策,危害国家安全。

因此,作为领导的君子,就要有锐敏的观察力,能够发现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敌人,这就是《易经》睽卦的含义,意思是瞪大眼睛看清楚,与《系辞》中睽卦相关内容也有想通之处,无论是抓间谍或者是射箭,都要瞪大眼睛看清楚。或者说,再优良的武器也需要发挥人的潜力,这样才能对敌人产生强而有力的威慑作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