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综述】烟草病学年度进展2023

呼吸科空间说 2024-02-22 10:26:11

作者:刘朝 肖丹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控制吸烟与呼吸疾病防控部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

引用本文: 刘朝, 肖丹. 烟草病学年度进展2023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 47(2) : 163-166.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31030-00278.

摘要

吸烟是多种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性”危险因素,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控烟是疾病防控最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间,烟草病学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本综述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机制研究、控烟工作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多人更加深刻认识到“吸烟为致病之首恶,控烟为防病之首善”的理念。

吸烟为致病之首恶,烟草烟雾中的数百种有害物质,几乎会对人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害[1, 2]。如同在对感染性疾病和职业性疾病的防治中产生了感染病学与职业病学一样,研究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及如何防控已构成一个专门的学科,称为烟草病学[3]。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大量优秀的烟草病学研究陆续发表,在此结合近年来我国慢性疾病异常严峻的防控形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烟草病学研究成果,从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控烟工作进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由于篇幅和作者视野的局限,一些研究未能概括其中,敬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一、吸烟及吸烟危害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

《北京第四次成人烟草调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市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降至19.9%[4];《2022年上海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15岁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降至19.4%[5];《2022年深圳市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已降至19.1%[6],标志着北京、上海、深圳提前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控烟目标。吸烟是多种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共性”危险因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基于逾50万例受试者的研究数据,发现吸烟可显著增加56种疾病的发病风险(HR=1.09,95%CI:1.08~1.11)和22种疾病的死亡风险(HR=1.36,95%CI:1.32~1.3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18岁前开始吸烟的男性,如果不戒烟,大约有一半会将因吸烟而早死[7]。Kanyin Liane Ong等开展研究以评估全球糖尿病的患病情况,结果发现,2021年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约为5.29(95%CI:5.00~5.64)亿,患病率约为6.1%(95%CI:5.8%~6.5%),其中52.2%(95%CI:25.5%~71.8%)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可归因于高BMI,其他依次为不健康饮食(25.7%,95%CI:8.6%~40.7%)、环境和职业暴露风险(19.6%,95%CI:12.7%~26.5%)、吸烟(12.1%,95%CI:4.5%~20.9%)、运动量低(7.4%,95%CI:3.0%~11.2%)和饮酒(1.8%,95%CI:0.3%~3.9%)[8]。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开展的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约50万人数据、中国营养与健康监测调查(CNHS)约17万人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公开数据库,发现在我国人群中,相比没有或只有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者,具备不吸烟或戒烟、不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量<30 g纯酒精,女性每日饮酒量<15 g纯酒精)、健康的饮食习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周1~6 d摄入红肉及制品,每周≥4 d摄入豆制品,以及每周至少1 d摄入水产品)、积极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水平排位在同年龄组、同性别人群的前50%)、健康的体重和体型(BMI为18.5~27.9 kg/m²,且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这5项健康生活方式的男、女性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分别增加8.8和8.1岁;死因分析表明,女性中延长的期望寿命有72%可归因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降低,男性的归因比例为64%[9]。一项研究基于2018年全国健康素养监测,纳入吸烟者22 115例,发现现在吸烟者中61.1%经历过戒断症状,曾试图戒烟但未成功者中69.9%经历过戒断症状,最常见的戒断症状包括渴望吸烟、焦躁、焦虑等,提示戒烟所致的戒断症状是维持吸烟行为的重要因素[10]。

二、戒烟与烟草依赖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前被研究证实有效的戒烟与烟草依赖治疗方法是集合心理干预、行为疗法和戒烟药物等一体的综合戒烟方法[11]。2020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发现,我国吸烟人群的戒烟尝试率为19.1%,其中男性为18.8%,女性为25.9%;93.1%的调查对象使用无帮助戒烟、9.8%使用电子烟、7.5%使用戒烟咨询和戒烟热线、5.5%使用戒烟药物[12]。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开展的中国戒烟队列研究(CNTCCS),在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所有七大地理分区设立了27个合作单位,纳入具有代表性的2 943例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观察其戒烟情况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75.8%的受试者患有烟草依赖;32.8%使用了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31.8%使用了心理与行为干预、26.4%使用了酒石酸伐尼克兰、4.6%使用了针灸等其他治疗方法、4.4%使用了尼古丁替代疗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与3个月的随访,21.74%的受试者成功戒烟;各地区的戒烟疗效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戒烟药物使用率越高的地区,戒烟成功率越高[13]。这两项研究表明,我国临床戒烟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特别是患有烟草依赖的吸烟者未得到充分治疗,同时,戒烟药物的使用远不及临床戒烟指南的要求,应提高我国戒烟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并将戒烟与烟草依赖治疗纳入医保范围。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移动健康应运而生,因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可提供个性化与精准化干预等优势,已广泛应用在控烟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中日友好医院、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开展的我国移动戒烟项目于2021年5月正式发布,截止至2023年8月底,注册人数逾2.7万,累计推送戒烟信息逾190万条,发布科普文章130余篇,累计阅读量逾10万人次。一项研究对2021年5月到2022年9月参与我国移动戒烟项目的13 887例受试者进行分析,发现95.9%为男性,平均年龄36岁,每日吸烟量约20支,吸烟起始年龄约为18岁,表明移动戒烟项目可在较短时间内招募大量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并提供戒烟帮助,适于在我国推广[14]。另一项研究对2 500例在2021年5月到2022年9月参与我国移动戒烟项目的人群开展分析,发现戒烟成功率为21.9%,即大约每5位参与的吸烟者中,有1位可通过“在线戒烟”成功戒烟;男性、女性用户的戒烟率分别为21.9%和22.2%。该研究发现,重度烟草依赖患者使用移动戒烟后,戒烟成功率较低,未来应该采取在线戒烟和戒烟门诊相结合的戒烟策略。该研究结果也提示,相比于美国、印度等国家的移动戒烟项目,我国“在线戒烟”参与者的戒烟成功率更高,未来应该加大重点传播途径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吸烟者了解和参与在线戒烟项目,扩大在线戒烟的人群覆盖范围[15]。此外,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戒烟短信显著提高长期戒烟成功率(RR=1.51,95%CI:1.24~1.84),表明戒烟短信干预可作为年轻人戒烟的可行选择[16]。同时,亦有多项研究分别探讨了基于智能手机戒烟应用软件[17]、微信[18]和短信[19, 20]的戒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国移动戒烟提供参考依据。在戒烟的行为干预治疗方面,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纳入944例孕妇,随机分为金钱激励组与常规治疗组,探讨向孕妇提供高达400英镑的购物礼券是否可以促进戒烟成功率。结果发现,相比常规治疗组(成功戒烟12%),金钱激励组的戒烟成功率显著提高(27%,OR=2.78,P<0.001),提示在孕期向孕妇提供金钱激励可以促进成功戒烟[21]。在其他烟草制品中,目前尚无治疗水烟的有效方法。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受试者15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伐尼克兰和对照干预12周。结果发现,伐尼克兰组的经呼气一氧化碳验证的6个月点戒烟率为16.9%,与对照组的13.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由于水烟使用者较难招募、失访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22]。在戒烟与早期肺部健康领域,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535例肺功能正常但有呼吸症状的吸烟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治疗,持续12周,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前后呼吸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OR=0.91,95%CI:0.60~1.37),表明使用双支气管扩张剂不能帮助该人群改善症状[23]。曾有研究发现戒烟可能会危害心理健康。一项临床研究对4 260例参与过EAGLES研究的受试者开展持续随访,调整混杂变量后,发现与持续吸烟者相比,戒烟者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得分显著降低,提示戒烟不但不会恶化,反而会改善心理健康[24]。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制定临床戒烟指南《WHO Clinical Treatment Guideline for Tobacco Cessation in Adults》,相信发表后将强有力的促进全球范围内戒烟治疗的规范性与可及性。

三、吸烟危害健康的机制研究

Nature上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人体肠道菌群对肠道尼古丁的降解作用,并发现了其中的肠道共生菌“解木聚糖拟杆菌”可通过尼古丁代谢酶NicX降解肠道尼古丁,深入阐明尼古丁的肺外作用机制[25]。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的尼古丁可以激活NAD+生物,显著改善NAMPT活性,改善小鼠的糖代谢、认知功能以及衰老症状[26]。同样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800多名年龄分别为14、19和23岁的青少年的脑成像和行为数据,结果显示,在14岁之前开始吸烟的青少年,左额叶中与决策和违反规则有关的左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明显减少,表明vmPFC可能是尼古丁成瘾早期阶段的生物标志物[2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彭勇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发现靶向CD47-SIRPAα可能是治疗不吸烟者肺癌的免疫治疗策略,不但加深了对吸烟导致肿瘤发生机制的理解,并为治疗肺癌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策略[28]。美国一研究团队发现,低剂量的尼古丁可阻断调节焦虑行为的特定受体亚型,发挥降低焦虑样行为的作用[29]。常言道:烟酒不分家,但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在尼古丁与酒精的同时暴露下,大鼠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增加,导致奖赏系统被抑制[30]。

四、其他重要进展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九份全球烟草流行病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2023》[31],其中北京“控烟一张图”的工作经验被高度赞誉。“控烟一张图”[32]是北京市控烟协会开发的北京控烟微信投诉平台,包括市民投诉、网上曝光、志愿者跟进等环节,形成控烟闭环,为无烟北京和健康北京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让科学警醒吸烟之害”,烟草病学的教学工作一直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10余所高校已陆续开设“烟草病学”课程,同时依托北京协和医学院慕课课程建设项目,王辰院士、肖丹教授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了“烟草病学慕课课程”并于2022年正式发布,将优质烟草病学课程向社会公众推广普及[33]。为了营造“全民参与控烟、人人享有健康”的良好氛围,我国在世界无烟日期间举办了大量主题活动,其中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戒烟联盟、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主办的“科学戒烟,远离疾病——医者引领,健康自助”主题活动,创新性提出了“吸烟者健康维护”的新理念,并为了更直观、个体化的展示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提高吸烟者戒烟意愿与成功率,发布了智能自助咽拭子采样设备——健康自助小屋[34]。健康自助小屋自带网络,可以24 h帮助吸烟者进行咽拭子采样,并且通过人工智能确保采样规范。采样完成后统一对样本回收进行多种吸烟相关疾病的易感性检测,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还可以进行呼吸道病原体的核酸检测,精准、有针对性地帮助吸烟者了解自身患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

五、小结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烟草病学医教研体系,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烟草病学领域的科技水平仍处于“追赶者”阶段,吸烟所致健康危害的发展规律、治疗技术及防治政策等“卡脖子”问题亟待进一步突破,加之不同省份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资源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的状况严重,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适宜技术模式亟待进一步优化。未来,我们需要从流行监测、个体化戒烟、群体管理、移动健康、宣教与科普等多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构建适合我国情况的吸烟及烟草依赖的防控体系,以支持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

参考文献(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