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刘伯坚,带着身怀有孕的妻子王叔振来到了人口密集、斗争复杂的新泉区芷希乡,开展革命工作。
3月的一天,王叔振在这里诞下了她与丈夫的第三个孩子,取名刘熊生。刘熊生还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刘虎生和刘豹生。不过,此时只有豹生留在身边,哥哥刘虎生已经被送回老家。
熊生刚出生时,芷溪乡的干部和不少群众都为刘伯坚夫妇感到高兴,许多同志还送来红糖、鸡蛋为其滋补身体。
可惜,熊生还没有享受多少父母的关爱,他就迎来了与父母的分别。
在熊生40多天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纠集力量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地方势力也蠢蠢欲动。这时,王叔振收到了让她立刻赶回江西瑞金中央机关工作的电报。
考虑到熊生太小,王叔振和刘伯坚商量后,决定将他寄养出去。经过打听,他们最终决定将熊生送给芷希乡苏维埃政府秘书黄萌达、邱满菊夫妇。
邱满菊刚刚生下一个女儿,奶水充足,心里又一直想要一个儿子,因此爽快地答应了刘伯坚夫妇的请求。
看着襁褓中的熊生,王叔振感到一阵心痛。她深知此次分别可能再也见不到了,但还是心存希望,于是临走前她立下“抱约”:
“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长,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仍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
之后,王叔振将“承先启后”四个字一撕为二,以便日后相认。然而,王叔振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1935年,王叔振辗转到闽西长汀县姜畲坑打游击,可她没想到自己将葬身于此。
有一天晚上,王叔振正在织毛衣,房间突然闯进几个保卫局的工作人员,将她强行带到了姜畲坑附近的一座小庙旁边。就在这里,王叔振被残忍地杀害了,但她并不是牺牲在了敌人手上,而是死在了王明的错误路线上。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刘伯坚在江西作战不幸被俘,不久在大余县英勇就义。这对革命牺牲前都不知道对方的状况,因此,刘伯坚在牺牲前还为妻子写了信,希望她将三个孩子抚育成人。
此时,被分别寄养的虎生、豹生、熊生还不知道父母已经牺牲,更不知道在中国的其他角落,还有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刘伯坚夫妇牺牲后,三个孩子也没有了下落,但党组织从未忘记过他们。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到西安进行谈判时意外从地下党那里得知刘伯坚有个儿子寄养大嫂家中。于是,周恩来四处打听,终于将虎生送到了延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又在江西瑞金郭贱姑家找到了已经是大小伙子的豹生。
至于年龄最小的熊生,他刚到黄萌达夫妇家中不久,黄萌达就不幸战死,独留养母邱满菊拉扯两个孩子。为了将熊生养大,邱满菊忍痛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卖掉了。
1953年,中央部门找到了熊生,可当他们准备将熊生接到北京生活时,熊生却拒绝了。他说:“养母为了我卖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如今她孤苦无依,我怎好离开。”
于是,熊生放弃了城市生活,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但生育之恩不能忘,在之后的许多年里,熊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殉难地。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国大校俞炳辉将军经过调查,终于找到了王叔振当年殉难的那个庙宇。只可惜熊生年纪大了,加上种种原因,他始终没能去看看。
2001年,熊生在芷溪乡去世,临终前他将这一愿望留给了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