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俄国165年,外东北怎么还穷困潦倒?莫斯科:不开放,才安全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9-14 14:06:42

历史上,贪婪的沙皇俄国,不断吞噬着周边土地。

这段扩张史,是沙俄的崛起,却是周边国家的悲惨命运。

1772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噩梦开始了。

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这两个“邻居”串通一气,如同分食蛋糕一般瓜分了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家。

三次瓜分后,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

直到一战结束,波兰人民才重新独立。

1808年,俄国对芬兰发动了进攻。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战斗,芬兰落败。

与此同时,沙俄的手也伸向了南方。

在高加索山脉的群峰之间,俄国与波斯、奥斯曼帝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夺。

最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地纷纷落入掌控。

19世纪中叶,沙俄野心越发膨胀。

布哈拉、希瓦、浩罕等古老的汗国相继被征服,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1885年前后,沙俄完成了对中亚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吞并。

这片地,曾经是无数游牧民族的家园,现在却成了沙俄版图的一部分。

随着这次扩张,沙俄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288万平方公里,几乎横跨了整个欧亚大陆。

但,沙俄还是不满意。

在东方,扩张也未曾停歇。

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他们从衰落的清王朝手中夺取了大片领土。

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远东重要港口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部分立陶宛地区,在18世纪陆续落入沙俄之手。

至此,沙俄,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庞然大物。

帝国的兴衰,就在转瞬之间

1922年,苏联刚成立时,只有四个成员国: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一个被称为外高加索联邦的实体。

这个联邦包括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高加索三国。

随着时间推移,苏联版图开始重新调整。

中亚地区,被划分成了几个加盟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些曾经的游牧民族聚居地,都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

到了1936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已经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了11个。

帝国的兴衰,往往就在转瞬之间。

这种疯狂的扩张,也为未来埋下了祸根。

那些通过武力和征服获得的土地,最终可能会成为国家分裂的导火索。

就在沙俄,达到其领土扩张巅峰的近70年后。

这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1917年十月革命,彻底粉碎了沙皇统治。

一个新的政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诞生了。

这一刻,15个加盟共和国挣脱枷锁,各自独立。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国土面积,一夜之间缩水500多万平方公里。

这不仅意味着地理版图的改变,更是一种政治影响力的丧失。

然而,细细思索,这样的结局似乎早有预兆。

为什么一哄而散?

在苏联的西部,那些曾经被强行纳入版图的国家,一直对中央的统治心存芥蒂。

表面上,他们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但实际上,文化的隔阂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他们与莫斯科中央分隔开来。

乌克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沙俄时期,乌克兰遭受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即便是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人民也曾经历过极其严重的不公对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2年至1933年间的大饥荒。

甚至被后来人称为“由饥荒引起的灭绝”。

当时,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想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下的大型农业单位。

还有所谓的“余粮收集制”。

政府派出征粮队,到农村地区强行征收粮食。

有时候征收的数量,超过了农民自己所需的最低生活标准。

这导致了,许多农民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生计,更不用说播种下一年的作物了。

为了防止粮食短缺的消息,扩散并对苏联政权产生负面影响。

苏联还禁止了私人粮食贸易,限制了人口从受灾地区向外迁移。

即使农民有足够的粮食,他们也无法通过出售剩余粮食,来换取其他必需品。

同时,那些试图逃离饥荒地区的人也被阻止。

没粮吃饭,还不让出去自寻活路。

据估计,这一场大饥荒,直接导致了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死亡。

除此之外,乌克兰的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压制。

这些历史的伤痕,让乌克兰人的分离情绪日益强烈。

再看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在苏联的统治下,这里发展成为了农业发达但工业落后的地区。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

让这些国家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主发展的道路。

至于中亚五国,是五个穷国家,一直严重依赖苏联。

刚刚独立出来的俄国,自顾不暇,分离出去还能减轻负担。

外东北,为何被牢牢把控?

苏联解体,曾经被强行捏合在一起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然而,外东北,却始终牢牢地把控俄罗斯手里。

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地位不同。

外高加索三国和中亚五国。

在苏联时期,都是独立的加盟共和国,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而外东北地区,则是直属莫斯科管辖的普通行政区域,缺乏独立的政治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外东北对俄罗斯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这片地,是俄罗斯通往太平洋的门户。

在这里,俄罗斯拥有着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如海参崴和摩阔崴。

其中,海参崴更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

如果失去了外东北,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

它将失去,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失去,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前哨,也将失去与东亚国家直接接壤的陆地边界。

这对于一个一直想成为欧亚大国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对外东北的控制,是其数百年来“向东看”战略的延续。

从彼得大帝时期,就开始的这一战略。

让俄罗斯从一个欧洲国家,逐步转变为横跨欧亚的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外东北至关重要。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了讽刺。

当我们“赞叹”俄罗斯的战略眼光时,也不禁要问:

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他们的声音在哪里?

他们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这些问题,或许正是我们今天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时需要认真思考的。

归属俄国165年,还穷困潦倒?

现在,外东北面积110万平方公里。

这么大的地方,却只有稀疏的500多万人口散居。

整个外东北,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

只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在这些城镇中,有几座稍显突出:

海兰泡、共青城、伯力、海参崴、双城子,以及库页岛上的南萨哈林斯克。

这六座城市,是这片土地上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

却也仅有200万出头的人口,甚至不及中国一个三线城市的规模。

要发展一个地区,政府投资无疑是关键。

十月革命后,苏联曾试图大力开发这一地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举步维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片地,也继承了发展难题。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

作为世界能源大国,俄罗斯主要依赖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以及军工产品来支撑经济。

虽然重工业相对发达,但轻工业相对薄弱。

难以为远东地区,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动力。

从莫斯科到外东北,横跨七个时区,仅仅是修建一条贯通的公路,就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

还有一个核心原因。

外东北,在俄国人眼中一直是个遥远的殖民地。

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个战略缓冲区,用来抵御可能的外部威胁。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能力都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与美国关系密切。

使得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对待东北的态度,显得有些矛盾。

一方面,他们意识到开发这片土地的潜在价值;

另一方面,又担心投入大量资源后,最终可能便宜了他国。

有人提出,不如让中国来参与外东北的开发。

这个想法,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大胆。

但仔细思考,却不无道理。

中国,有着丰富的开发经验和充足的资金。

若能与俄罗斯合作,或许能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这片土地可能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两国的纽带。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加复杂。

对莫斯科来说,一个未开发的外东北,反而是最安全的外东北。

0 阅读:0

斋小晗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