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招现场像极了春运火车站——只不过大家抢的不是车票,而是AI岗位的入场券。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暴涨33.4%,算法工程师岗位增速超69%。北京某招聘会上,应届生小杰手握8份录用通知纠结:“央企给户口,大厂给年薪60万,选稳定还是选钱多?”
头部企业直接把“抢人”写在脸上:华为、小米的AI大模型岗位月薪4.5万起,16薪+股票期权;某科技公司甚至给顶尖算法工程师开出年薪150万,要求就一条——“能教会AI自己写代码”。连国企都加入混战,中国移动研究院直接包下高校实验室,提前锁定2026届毕业生。
这场热潮背后,是AI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无差别轰炸”。从医疗AI诊断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客服到DeepSeek大模型,企业砸钱的速度比技术迭代还快——毕竟,谁也不想在智能化赛道上掉队。
这哪是招工?分明是军备竞赛!看着招聘会上HR举着“算法岗包教GPT-5”的牌子,我突然想起十年前互联网泡沫期的疯狂。如今AI工程师21319元的平均月薪,比北京房价涨得还猛。但高薪背后藏着两个残酷真相:
1. 90%的求职者正在陪跑别看岗位多,67%的算法岗要求硕士学历+3年经验,45%的机器人岗只要博士。那些冲着“年薪百万”报培训班转行的人,最终可能连简历关都过不了——企业要的不是码农,是能造AI大脑的“科学家”。
2. 高薪≠躺赢,可能是泡沫前兆某医疗AI公司总监私下吐槽:“现在招人像买期货,明明用不上大模型,也得跟风囤人才。”当资本热潮退去,这些天价招聘的岗位,很可能成为第一批被优化的成本。
但话说回来,这波AI浪潮确实给了普通人逆袭的机会。贵州山村出身的博士生小郑,靠一篇多模态论文拿下央企60万年薪;二本毕业的崔李阳,因精通AI绘图工具,竟被三家大厂争抢。与其说企业在抢人,不如说在抢“未来”——一个会用AI重构商业规则的人,抵得上十个传统工程师。
春招现场的电子屏滚动着“AI改变命运”的标语,恍惚间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但这次,命运的齿轮或许真的不同——会写提示词可能比会写代码更重要,懂大模型比懂人情世故更吃香。
这场狂欢能持续多久?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当AI开始抢人类饭碗时,最先失业的绝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那些拒绝拥抱变化的白领。
你怎么看?是抓紧报班学Python,还是赌AI泡沫三年必破?评论区等你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