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2ddea5cc8a86a6ee97c9588bfe46f1.jpg)
论语 | 宋.朱熹.著.明正统时期经厂刊本
“學而時習之”还是“学而时习之”,跟理解《论语》的难易有关吗?应该没有。
对处于某一个历史时间点上的文字使用者而言,字该怎么写,只要服从当时约定俗成的规则就行了。
当然,哪位古人都想不到,当代中国人已很少手写汉字,用拼音输入法打字已成为绝对的主流。于是,汉字的字形进入了有史以来最稳定的时期。
如今,汉字的简与繁,乃至构形理据都已不那么重要,保持字形的稳定、保持计算机上码位与字形对应关系的稳定,让后人在传承纸质和电子文本时都不发生错乱、少产生歧义,才是当代文字规范中最应该坚持的原则。
篆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e500aaaafbb6bca4722a94d49698c9.jpg)
篆.篆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篆,就是雕刻,篆体就是雕刻用的字体,秦朝用篆体的同时就已经有了手写体的秦隶。也就说书法体和印刷体同时并存。所以就又衍生出正体、俗体、繁体、简体。
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0ad81a2dfa9d755fea1cd3c21b8be4.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95fba69818e2495911ccc40660be0d.jpg)
四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最早出现的一批字可能是数字。一二三好理解就是划道、摆小棍的产物,可能仅晚于结绳记事。
结绳怎么能记事?只能计数——四写成四横,在竖排纪录的时候很容易混,随手找了个同音字“四”来代替。
自、鼻、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784f4960ec03c517bce5ca87bf16c2.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135e67254742d85e8afd24dc3fdbd0.jpg)
自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自”就是鼻子,指着自己的鼻子,就是自己的“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c0d9a6aa9fc0e6a1512e0d67998dca.jpg)
鼻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821a476b30729b71d2529d9e593a0f.jpg)
息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鼻子下边喷出气来,叫“息”,气息。
鼻子下边有鼻涕,叫“四”,为了区别加上三点水写成“泗”,涕泗横流嘛。山东的泗水啥意思?像鼻涕一样的河?
五、七、九、百、千、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1c635812cb209386a75294c782ff2f.jpg)
五.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摆小棍时摆完一二三四,两根小棍斜交X就表示五,以防混淆后来又在在X的上下各画一条横线,就是缠线器“䇘”的形状。所以借了“䇘”的读音。
到了十就把两根小棍垂直摆放,而两个十叫二十,就把四根小棍并排两个十就是“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aae1b9fcfe6a08c47eb2201bd3af7b.jpg)
七.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一开始和十几乎一样,很容易混淆。一竖一横,横长者为七,横短者为十。于是有小能手把七的竖写成弯的,就区别开了,最终发展成了“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d1929a436349834f1bde805a1e8dba.jpg)
九.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则是从“又”发展来的。又就是手,手下边添一笔表示“肘”,音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d06fab5a523066226c6269a713a3d8.jpg)
万.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萬是蝎子类的动物,有椭圆的身子,钩子的尾巴,还有大螯。把这个字借给万表数字,又在下边加个虫表示毒虫“蠆”chai。到战国时,萬出现了它的简体字“万”。两字并行至今。——简体字可不是最近的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b84a3f37a5b5d861a1a13cac16d7f7.jpg)
百.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白上加一横表示一百,加两横表示二百,后来白上一横的两个字“一百”变成一个字“百”固定下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0def671a2ac561dfec934652770d6a.jpg)
千.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千,则是人上加一横。
司母戊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66aad71151eb4937a1867fb8f79e82.jpg)
司母戊大方鼎 | 周.中国国际博物馆藏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还有说应该叫姒戊鼎。
上古的王称“后”,比如射日的后羿,禹、启爷俩人称后禹和后启。商灭夏,才开始称“王”,周以后王的配偶叫“后”。
前後的“後”,“前后”是失误的简体化的错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0f7709544f0f55c021446c3066883b5.jpg)
后.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邵慎之于1946年在《申报》发表《安阳探古 殷代祭器出土记》,认为铭文是“后妻戊”,鼎受器人为戊太太,铸器人为丈夫(殷王之一)。
194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将铭文释读为“司母戊”,并将该鼎订名为“司母戊鼎”。郭氏将“司”字解释为“祭祀”之意,“戊”为墓主人的庙号。
考古学家孙机指出甲骨文中很多字可反写,“后”指君王;母戊被认为是商王武丁之配偶,而卜辞称商王配偶妇好为“后帚好”,有例可循;甲骨文中常用于作“祀”的字形与这里的“司”不同,释为“司”(“祀”)站不住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77288df043739fb46a42f3d63b1be8.jpg)
司.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2011年3月6日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里将“司母戊鼎”念为“后母戊鼎”,从而使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设中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更名的事情曝光。
专家认为“后母戊”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是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的意思。这有点类似于强解“宅兹中国”。
阿城:宅兹中国:你们都讲错了
然而在该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7f5a110d77e16022d1a3e39ca97bc9.jpg)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大方鼎 | 1948年6月9日,中央博物院陈列室,右起蔣介石、曾昭燏 、马衡、纬国、经国、杭文武
还有人不知道吗?这个鼎的耳朵丢了一个掉了一个,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的。
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2bd8a74f3e39374908cd1f1346db31.jpg)
易.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用一个带把手的容器把水倒出去,本意应是把物体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也就是变化的“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ef8383610ca53f8d039a5158e539ae.jpg)
魁本大字五经.周易 | 明.翁溥校订.日本江户时期刊本.日月为“易”
另一种说法是“日”➕“月”为“易”,但是这个字形已经是三代后的事情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29c51317d1865358aea4f13cdb903f.jpg)
易.金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2416b3d841e06c2c6c29584e19e76f.jpg)
叶.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简体字“叶”原表示音律的和协,是“协”的异体字,因为和“葉”古音相同,江浙沪人民经常用“叶”来代替“葉”,后被现代简体字方案吸取使用。
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d7de926a9a21b87cc938938ec82af7.jpg)
朋.甲骨文 |
Chinese character and etymology字源网
《说文》:(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唉,要是许慎见过甲骨文该多好ദ്ദി(• ˕ •マ.ᐟ
高晓松讲“月”就是肉就是人,两个人挨着就是好朋友。乍一听还挺合理,但是只要看一眼甲骨文就知道这是错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a42534ed1a016b84dbfbcc4f4e8fdc.jpg)
朋的演变 |百度百科
甲金文最初指三五个一串、两串相连的珍贵的贝或玉,《诗经》以“锡我百朋”比喻最高的满足。因此而引指以珍贵友情相串联的朋友,后来才成为最常用的意义。
王国维认为“两系为一朋”,一朋应为10枚贝币。
郭沫若认为这种串在一起的贝原是一种“颈饰”——也就是项链。后来由颈饰演化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