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与“点心”分别是什么

文字有思想 2024-06-03 02:55:07

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并不是单纯地产生、演变、传承,而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影响,而饮食本身就带上了更为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北京大学的赵冬梅老师认为,饮食风俗为“水土之风气”孕育涵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又受经济技术以及“君上之情欲”等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时代而发展演变。辽、宋、金时期,中国南北政权分立,西北、西南又各有割据政权,各政权间势力此消彼长,和平交往的主题中间杂战争,民间的人员和物质文化交流则绵绵不绝,饮食风俗得以互相渗透影响。宋朝域内,华夏饮食在平稳中走向精致华美;辽、金治下,契丹、女真特有的饮食习惯与汉地饮食互相激荡;西夏、高昌、大理的饮食风俗亦各具特色。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套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们可以改为“食不自美,因文而彰”。这“文”就是饮食背后的文化,正是这饮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饮食不再是简单满足生理需要的吃喝,而成了一种饮食文化。

“小食”与“点心”分别是什么

“小食”一词出现很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既”已提及:“既,小食也,相如《赋》曰既琼华。”在甲骨文里,“既”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则像一人吃罢转身将要离开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吃罢了、吃过了。近代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不太赞成《说文》的解释,他说:“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其实,不论许慎解释有无差错,他的话都非常重要,因为那表明在汉代时应有了“小食”的说法。当然那时的小食可能只是指一种非正式场合的食法,而不一定具体指示食物本体。

晋人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也有“卯日小食时”一语,指示的可能是早餐之时,与正餐相对,并不直接指示食物。又《梁书·昭明太子传》上所言,“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那时所说的小食,显然是指较为简便的饮食,又不一定专指早餐了。

小食作为早餐的名称,在宋代还没有明显变化。《普济方》有“平旦服药,至小食时……”语,这“小食时”明确指的就是早餐之时。但清人财召的《双桥随笔》有文字这样表达:“一日手制小食上之。”这里的小食,显然就指的是具体食品,可能就是面食点心之类。这个时候,小食就有了点心的含义。

“点心”一词,相传也源于晋代。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大将军在战场上见战士们英勇杀敌非常辛苦,颇为感动,就做了很多美味糕饼,前去慰问,以表“点点心意”,这可能就是“点心”一词的来源。

但我们在文献中真正看到“点心”一词,是在《唐书》上。《唐书》中写道,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曾对“点心”一词做过考论。他说那时通常“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唐代人已将随意吃点东西称作“点心”,早晨的小食也可称为“点心”,点心的说法看来是唐代时的发明。我们现在将吃早餐说成吃“早点”,这是早晨的点心,与唐代时的说法没有明显区别。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后文又说明“点心”就是馒头、馄饨、包子等,这说明古代的“点心”就是晨馔,与我们现在把吃早饭说成吃早点,也是一个意思。而把“点心”与“小食”联系在一起,还是在清顾张思的《土风录》中:“小食曰点心。”

由此看来,在古代小食与点心并无明确分别,或者本来就是一事两说,通指正餐之外的饮食,并没有具体指称何种食物。如《唐六典》有一条记录说,“凡诸王以下,皆有小食料、午时粥料,各有差”。所谓“小食料”,指的当是早点,而“午时粥料”就更明确了。唐代人将早餐称为“小食”,我们在这里寻找到一个很好的证据。

煎饼图 三国

图中的婢女头梳发髻,身穿彩衣,蹲跪在一个热气腾腾的平底锅前烧火煎饼,身后还有两大盆待煎烤的原料。

现代将小吃与点心区分得非常清楚,“小食”一语已不再流行,而且也不再像古代固定是指早餐或是某种加餐。不过现代语汇中的“早点”一词,显然与古代“点心”一词有语源关系。

0 阅读:5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