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真的“卧薪尝胆”过吗?

大道知行 2025-04-10 17:54:5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所写。其中引用的是楚霸王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一词,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经典。讲的是越王勾践吃苦数十年,每天在柴房里睡觉,吃苦胆,坚忍数十年后终于重新夺回政权的故事,而这个最初是在《史记》里面就有记载的。

那么,越王勾践真的“卧薪尝胆”了吗?

1

卧薪尝胆典故

据《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经常打仗,在一次战役中,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困于会稽。

后来经过一番努力,获得夫差的赦免,回到越国。勾践回国后,刻苦自励,夜晚就睡在柴薪上,并且在席位的上方悬挂一颗苦胆,不论是坐着或是睡前都会仰首看胆,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会舔尝苦胆,用来自我惕厉,不可忘掉会稽之耻。最终成功灭掉吴国,雪耻复仇。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卧薪尝胆”,用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这个故事其实来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2

历史考证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

2008年,清华大学自境外接收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名为“清华简”。这些竹简里有一篇叫《越公其事》的文章,详细讲了越王勾践兵败后,怎么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最后灭掉吴国的故事,其中并未提及勾践卧薪尝胆之事。

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

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

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

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

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

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卧薪尝胆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不必太去追究真实性如何,它能激励你我去做一个有志气、有胆识、时刻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负与使命的人,做出一番事业,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本文来源:“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