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北京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吸引了众多目光。本届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共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五大板块,聚焦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深入探讨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都有哪些黑科技?我们又能透过论坛,看到中国科创的哪些新特点新变化?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聚焦于前沿领域的“未来”已经不再是远方,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智能时代像一幅画卷徐徐铺展在我们面前。

在论坛现场有上百位机器人志愿者,它们迎宾、交流、表演,是科技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新质生产力催生应用场景深度变革的体现。

如今,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只有突破技术壁垒、协同创新,才能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为世界经济复苏打造新引擎。而作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参与,他们中有全球著名的顶尖科学家,有从太空出差归来的载荷专家,也有科创企业的负责人。
记者发现,这些嘉宾此次参加论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仅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交流,还特别关注其他各类前沿科技的发展。在本届中关村论坛上,记者频繁听到两个热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当科技水平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单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形成综合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打造推动新质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上一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直接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源泉在哪儿?动力是什么?记者走进中关村常设展区,从这些前沿科技成果中寻找答案。

脑机接口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家着力发展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技术中的一项,它被称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这样简单解释,大脑在思维活动时会产生脑电波,脑机接口系统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直接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设备之间的交互。于是,瘫痪者可以“行走”、失语者可以“说话”,许多不可能的奇迹就成为了现实。

31岁的小锐几年来第一次自主控制拿起水杯,虽然动作还不太流畅,但这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高位截瘫。一年前,得知可以参与“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临床验证的消息,小锐赶紧报了名。

“北脑一号”是一款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通过手术将电极贴附到硬脑膜外,实现人机交互。它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是世界上首个实现百通道以上高通量、无线全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这两个专业词语,“百通道以上”“无线全植入”,意味着其先进水平比以往产品有了大幅提升。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垒:“国际上以前主要是有线版的,但是这样头皮就没有愈合,患者其实不太能回到正常生活场景中去,也有一些团队开发全植入的,但通量较低,是32个通道,我们有128个通道。”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李园:“(以前产品)三十几个通道可以做抓握或者屈肘、伸手这样一些大动作,随着信号通量上升,(128个通道)信息更多了,我们其实是想尝试做更精细动作的解码。”如此先进的技术,诞生于一家非常年轻的科技公司。两年前,北京市极具前瞻性地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决定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成立这家公司,实施“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致力于研发生产可以临床应用、改善患者生活的脑机产品,让科技造福于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我们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设立了8支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千亿元,全方位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全方位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环境。”

于是,一批年轻但在专业上成绩突出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投入到新型脑机系统的研发当中,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研发国际领先的百通道以上的无线脑机系统。为此,科研人员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在突破难关的路上,爬坡过坎在所难免,除了科研人员自身的不懈努力,要有好政策为其铺路也很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脑机接口列为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国家医保局也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医疗应用的服务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目前这款脑机系统已经进入首批患者的临床验证阶段,极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一款脑机系统,让记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创新能力并不抽象,它的背后是一个个与时代同行的科研人员,是一项项具体务实的托举政策,是国家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高远站位。而正是这些构成了中国活跃、包容、开放的创新生态,让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些创新力量互动共生、各展所长。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高校创新的培养,使得我们现在本土的优秀年轻人不断崭露头角,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倡导青年人挑大梁,我们非常成功的这些科研成果,实际上都是由非常年轻的科研人员完成的,智源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把我们这些项目的代码、模型、数据全部进行开源,让更多企业能够使用,一些创新的成果可以快速地落地。”

在论坛的智能体验区,记者见到了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事们。亚历克斯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企业进入非洲市场,带去数字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他和记者一样,想要探寻中国能不断创新、蓬勃发展的秘密。亚历克斯是乌干达人,当地部分地区供电不稳定,百姓的生活很受影响。三年前,中国企业来到乌干达,为当地药仓建了光伏微电网,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供电装置。非洲农业企业孵化器网络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阿里霍:“电力不稳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电力中断时,药物提前过期或损坏,这次合作帮助乌干达改善了医疗服务。”亚历克斯所提到的中国企业是一家研发微电网控制系统的瞪羚企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很迅速,非洲、亚洲的多个国家都有它的项目,为了鼓励这样有潜力的中国企业出海,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今年帮助他们对接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由互联网公司采购最前沿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免费交给这家瞪羚企业使用,这不仅让互联网企业有了应用新技术、开发新市场的机会,也帮助瞪羚企业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能发展到今天,一个关键的托举之力是国家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和应用综合生态、发展全产业链的政策和理念。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