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陶冶成器

大道知行 2024-11-19 13:53:3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的制品,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备受世人青睐。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传承的故事中总是不乏陶器的身影,即使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居陶器摆件,也可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千年窑火,陶冶成器。”陶坯要经过多道工序精雕细琢,要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才能变成精美的陶器。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工匠们需要等泥沉,等胚干,等火旺,等陶凉。“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从泥土变为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器,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更需要美学魅力的加持,融入独特的文化内涵,赋予活泼的生命力。

陶器之美,在于浑然天成的形体,不加任何雕琢,却有着天然的雅致;陶器之美,在于它的质朴与自然,不需要繁复的装饰,却能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它简洁却不单调,具有浓烈的泥土风味,原始的生命张力,率真纯朴、粗犷豪放,富有气韵,又带着些许禅意。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陶器情有独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为泥土之美增添了无穷韵味。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五言绝句《陶者》,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该诗以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淡雅。

“遣信邀邻父,随宜具小餐。草燔豚肉美,瓮压酒醅浑。”这首《夏中杂兴》是宋代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的景象,诗人邀请邻居的父亲一起共进简单的餐食。他们在草地上烧烤美味的猪肉,用陶罐压出的酒醅浑浊而美味。诗人表达了对美食和美酒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思考。

宋代刘子实《念奴娇·寿仓使》有云:“一陶和气,要令天下蒙福。”《后汉书·崔骃传》云:“参差同量,坏冶一陶,群生得理,庶绩其凝。”宋代王安石的《和甫如京师微之置酒》诗云:“黄屋初启圣,万灵归一陶”,另一首诗《次韵酬宋妃六首》云:“久佑坏冶成天巧,岂与人间共一陶。”“一陶”,即在一窑中陶冶,比喻在同一教化之下。“陶冶成器”,就是指教化裁成,修养品格,怡情养性,成为有用的人才。

古人关于陶罐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它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通过它传达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诗中,陶罐不仅是物品,更成为了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启迪着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充实,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坚守自己的本真。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苏冠生),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