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19日,上海虹桥机场,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却注定载入了中国历史的厚重篇章。那一天,中央派出的工作组,苏振华、倪志福、彭冲一行悄无声息地抵达了上海。然而,他们的到来并不如预期那般低调,反而一开局就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场看似平凡的“工作”,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牵动着上海乃至全国的命运。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四人帮”余党的动向。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意味着“四人帮”的倒台,但这个倒台的背后,并不代表着他们彻底消失。在上海,这股余毒依旧盘根错节,尤其是在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这些人手中,依旧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更严重的是,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幕后操控,甚至酝酿着一场规模不小的武装叛乱。这让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派遣一个工作组,秘密进驻上海,彻底瓦解这些余党,确保上海的安全与稳定。

工作组一行人在上海的任务原本应该简单一些——稳定局势,揭批“四人帮”,然后把这些残余力量彻底清除掉。但当他们在虹桥机场一落地,就发现事情并不像预期中的那样顺利。工作组一行没有提前通知上海方面,但奇怪的是,上海警备区的几名高级军官早早就在机场等候,甚至直接询问工作组的行程安排。这让苏振华他们一愣,心里暗自升起了疑虑——这背后是否有某种特别的情况?为何上海的情报系统能够提前掌握他们的动向?

苏振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质问那几名军官:“我们没有通知你们,你们怎么会知道?”对方答得含糊其辞,只说上海方面掌握了一些“情况”。这一点模糊的回答,让工作组立刻警觉起来,心里预感到这趟任务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他们必须非常小心,随时做好应对一切突发状况的准备。

而更为紧迫的是,上海的“四人帮”余党,尤其是马天水、徐景贤和王秀珍这些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自10月8日开始,上海的街头巷尾便开始流传一些不稳定的消息。徐景贤和王秀珍开始组织民兵,加强对上海各大媒体的控制,特别是报社和电台,他们通过这些渠道煽动群众情绪,试图制造紧张局势,搞一些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甚至有传闻说要通过暴力手段来反抗中央政府。

这时候,工作组的任务不仅仅是接管上海的局势,还要面对可能的武装对抗和暴力冲突。原本以为只是“揭批四人帮”,结果一上来就碰上了这种局面,确实让他们心里更加沉重。尤其是这些余党的头目,早已不满足于幕后操作,他们显然准备采取更极端的手段了。
在这个背景下,工作组的核心成员——苏振华、倪志福、彭冲三人决定先行与上海的主要政治人物接触,以便深入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首先,他们与马天水进行了会谈。马天水的言辞直接暴露了他的立场。他提出了两个“愚昧”的要求:一个是希望与“四人帮”的成员见面,另一个则是请求中央宽大处理这些余党。说实话,听到这些话,工作组的成员心里早已翻涌起了层层波涛。

马天水依旧死心塌地地效忠于“四人帮”,似乎全然没有意识到整个局势已经发生了剧变。工作组感到十分失望,因为这也意味着,马天水依然可以成为余党活动的一个“火种”。于是,工作组决定立即对他展开进一步调查,并向中央汇报相关情况,以便做出最妥当的应对。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停歇,上海的局势反而变得更加复杂。11月初,上海的街头开始频繁出现一些煽动性的传单,这些传单内容令人不安,甚至有谣言开始流传——“彭冲被刺杀”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开始为此忧心忡忡。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也纷纷涌现出一些带有反动情绪的标语,比如“彭冲滚出上海”,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推动,试图激起市民的情绪,制造更多的社会动荡。

这些谣言与传单无疑是对工作组的一个巨大考验。虽然这些谣言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工作组,但它们仍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让工作组的成员感到局势的紧张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变成一场更大的风暴。
然而,工作组并没有因此动摇。他们始终保持冷静,密切关注上海的动向,稳步推进他们的任务。在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后,工作组终于逐渐稳住了上海的局势。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人的控制力被彻底瓦解,上海的“四人帮”余党失去了主心骨。原本酝酿中的武装叛乱,也因为领导核心的瓦解而未能付诸实践。

到了1976年年底,工作组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上海局势基本恢复了平稳,社会秩序逐渐回归正常。随着工作组的任务完成,苏振华、倪志福、彭冲三人被调离上海,彭冲接替了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位置,继续推动上海的改革和发展。这一连串的操作,不仅保证了上海的政治稳定,更为全国的社会经济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的“四人帮”余党,经过几个月的斗争,终于彻底瓦解。这座城市,经历了风雨洗礼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对于中央而言,上海的稳定意味着全国的安定,意味着国家的未来不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