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科学领域,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注目:在众多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中,获评A+的仅有两所大学。
其中一所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海洋大学,而另一所竟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海洋类大学,而是厦门大学。这一结果看似出乎意料,因为厦门大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类大学”,但其学科实力却与中国海洋大学并驾齐驱。

中国海洋大学与厦门大学是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仅有的两所海洋科学专业获评A+的院校。一所是教育部直属的海洋类高校,另外一所是综合类大学中的“海洋科研标杆”。两校虽定位不同,但均以顶尖学科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成为“蓝色领域”的领军者。
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堪称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涉海专业之一,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 1932 年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 “倡设海洋学”。历经八十余载的传承与发展,该专业已然成为国内顶尖的海洋科学专业,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稳居全国首位。
该校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例如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蛟龙号”等深海探测装备,形成了以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为核心的学科特色。

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同样实力超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此时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厦门大学则以跨学科融合见长,其海洋科学学科隶属于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聚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响应等领域。
厦大虽非传统海洋类高校,但凭借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将海洋科学与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深度交叉,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竞争力。

其他海洋类大学为何落选呢?在多轮学科评估中,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传统海洋类高校仅获B或C档,它们以水产、食品科学见长,海洋科学仅作为二级学科,综合实力不足。
高校的学科A+评级不仅看学科排名,还需考量师资、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影响力等。传统海洋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多被归类为行业特色高校,资源分配受限
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院士、杰青等领军人才。地方性海洋类高校经费有限,难以支撑大型深海装备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