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其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珠三角地区高校相对集中,而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区则严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中山科技大学的筹建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中山市仅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少数本科院校,缺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种"高校洼地"现状,与中山作为珠江西岸产业重镇的地位严重脱节,当地正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急需高端人才与科研创新平台,筹建中山科技大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2019年1月,中山科技大学建设方案获教育部支持,同年12月筹建办公室揭牌,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按照规划,学校分三期建设:2021年完成首期并启用,2023年完成二期,2025年全面建成。然而,实际推进过程却一波三折。
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筹建计划,定位为“省市共建公办本科”,规划占地3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办学规模1万人。
2020年,项目被纳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并启动全球校长招聘。同年,中山市向省教育厅提交申报材料,承诺“2023年底完成二期建设”。
2021年,土地征收启动,翠亨新区完成用地规划调整,并成立“编制池”保障教师待遇。市政府甚至提出“学院+书院+研究院”的创新架构,试图打造大湾区教育标杆。

100亿元的总投入对中山财政构成严峻挑战。2022年中山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46.7亿元,较2019年下降12.3%。疫情后地方财政收入缩水,中山市教体局坦言“百亿投资难以兑现”,土地征收和基建进度滞后。
近年来,教育部严控跨省办学和新增高校数量,中山科技大学因涉及“异地合作”(如澳门科技大学项目)遭遇审批阻力。珠海、深圳等地优先保障本土高校,而中山因经济实力较弱,项目优先级被下调。
2025年3月,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首次公开回应:受经济下行和财政压力影响,筹建工作已严重滞后,目前处于"暂时停建"状态。
这所新建大学土地征收仍未完成,原定2023年启用的校区建设无限期推迟。全球招聘的校长团队因资金问题未能到位,教师编制池计划搁浅。市政府转向“内涵式发展”,重点支持现有院校升级,而非新建大学。
面对困局,中山开始探索新路径。市政府提出"引进+共建"策略,计划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同时,中山积极对接内地顶尖高校,共建研究生院。这种"借船出海"模式,为破解高等教育资源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曹德旺凭一己之力建大学不容易啊,居然还有那么多非议!
叫中国科技大学 中山校区,就可以了
[狗头]你们中山科技大学在繁荣市区内!你们不会去郊外缩资地皮建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