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铸就的传奇:戚家军炼成背后的人生铁律

聚光灯下的剧外人 2025-03-12 20:45:58

戚继光要练兵,胡宗宪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浙江兵要是能练出来,还需要等你戚继光来啊?但是戚继光态度非常坚决,“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胡宗宪终于被他的决心打动,最后给了他3000兵。所以说,真正的破局者永远相信事在人为,没有戚继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没有后来被载入史册的戚家军。

戚继光练兵很有一套,而且还要定期考核,奖罚十分分明,虽然士兵们每天都要经历地狱般的磨炼,但是一分血汗一分收获,他们也的确练就了一身武艺。

训练好了,戚继光打算带他们去锻炼锻炼实战技术,不成想,在台州遇到了真正的倭寇,这下可就不好了,戚继光练的毕竟是新兵,要真干起硬仗来,还不知道会怎样。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群新兵长期以来压抑的怒火正无处发泄,看到送上门来的倭寇,一个个如同猛兽般扑向了敌人,一口气将倭寇又赶回了海里。

然后他们一路高歌猛进,四次遭遇倭寇,四战四胜。戚继光对自己的练兵成效非常满意,看来,他的目标达成了。然而,岑港之战,无情地敲打了他的自信。当时明军将毛海峰率领的一千倭寇团团围住,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共带着上万名明军向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然而却又一次次败下阵来。小小的岑港就这样硬是从春天打到了夏天,但就是拿不下来。戚继光参将的职务被撤掉了不说,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练出的新兵节节溃败才是最让他痛心的事情!

当然,最后还是多亏了戚继光的心理战术,一举歼灭了敌军,然而,这次战役也让戚继光清楚认识了自己军队的问题,有时候表面的强大往往隐藏着致命的弱点,比如处州兵勇猛,但是爱自作主张,倘若他们觉得此战实力悬殊,不能打,便不会卖力,而绍兴兵,虽然听话,敌人退却也会主动追击,可是一旦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真是谁也靠不住啊!而偏偏这种由地域造成的问题,又是仅靠练兵无法解决的!

这么看来,岑港的“失败”也并不是全无收获,最起码戚继光已经明白,建立团队,选对人比改造人更重要,真正强大的团队必须同时具备“野性”和“服从”的特性。

鉴于“地域性格”这种无法解决的现实情况,戚继光决定去寻找一批新人,来重新组建一支真正的戚家军。然而,要找到这样一群勇猛强悍又听话的人谈何容易,可是,一年之后,他还真的找到了。那源于一起他偶然遇见的打架斗殴事件,其场面之惨烈让身经百战的戚继光都叹为观止,看到义乌彪悍的民风以及极具牺牲的战斗精神,戚继光两眼放光,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人吗?

于是,他向胡宗宪请求,在义乌招兵,并放下豪言:若允我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看着戚继光眼里透出的自信的光芒,胡宗宪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经过层层的筛选之后,戚继光终于集齐了他理想中的新兵。这些人不仅勇猛而且听话,总之一句话,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戚继光终于找到适合的训练对象了,而失去控制的倭寇也正在筹划一次前所未有的进攻,留给戚继光的时间不多了,而这时,偏偏有人拖后腿,麻烦精赵文华将给他们带来一场比倭寇进犯更为可怕的危机。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能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或许只有血淋淋的失败,或许重大挫折才是认知升级的催化剂,极致压力才是卓越的磨刀石。在个人与时代的博弈中,成功从来不是线性前进的,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我们既要保持“义乌矿工”般的原始冲劲,也要有“戚继光式”的战略清醒,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属于我们的“战场”平衡点。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