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与桐梓交界处,海拔1576米,千峰万仞,峭壁如削,川黔公路蜿蜒其间。这座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的关隘,北控巴蜀,南锁黔桂,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娄山关便成为西南地区的军事要冲,历代兵家在此留下无数血火印记。直至1935年,中央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展开两次殊死搏斗,这座古老关隘由此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二、首克娄山关:为遵义会议保驾护航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城。为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保障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中央军委决定北取娄山关,构建北面防线。1月8日,朱德下达进攻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从遵义出发,向娄山关挺进。

战前部署: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亲临四团驻地,制定“正面佯攻、侧翼包抄”的战术。一营沿公路主攻,二营为预备队,侦察队与工兵连则绕道东侧小道,截断敌军退路并袭扰桐梓县城。
战斗经过:1月9日清晨,四团抵达板桥,击溃黔军前哨排。此时,娄山关上驻守的是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因乌江防线溃败已成惊弓之鸟。红军通信班截获敌军电话,得知其东侧防御空虚且有撤退迹象。耿飚当机立断,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令侦察队迅速迂回到敌后。午后,红军发起总攻,密集火力压制下,战士们冒雨冲锋,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一举夺取关口。黔军溃退时丢弃大量武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直扑桐梓县城,侧翼部队已先期占领该城。

战略意义:首克娄山关后,红军乘势北上,击溃川军廖海涛部,进占松坎,形成遵义北面屏障。此战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军事基础,标志着红军长征以来首次重大胜利。
三、再战娄山关:遵义大捷的关键一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确立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为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采取灵活战术,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此时,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将红军压缩在娄山关以北、长江以南的狭窄地带。2月23日,红军再占桐梓,中革军委下达“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命令,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受命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发起第二次娄山关战役。

战前态势:黔军王家烈部在娄山关布防四个团,依托天险构筑工事。敌师长柏辉章命第六团固守关口,第十团、第十六团增援右翼,第十五团驻守板桥,妄图凭借地利顽抗。
战术突破:2月25日凌晨,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在彭雪枫团长、苏振华政委率领下,向娄山关疾进,途中与黔军第六团遭遇于红花园。红军勇猛冲击,击溃敌军前锋,乘胜追击至娄山关下。彭德怀部署第十三团正面强攻,第十团、第十二团从东西两侧迂回包抄。
浴血攻坚:红军以密集火力压制关口守军,一营战士攀越悬崖,奇袭制高点点金山。黔军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军官以手枪督战,“双枪兵”在烟土刺激下拼死抵抗。双方在点金山、大尖山展开拉锯战,红军数次击退敌军,阵地前尸横遍野。下午4时,红军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攻占关口两侧十余座山头,彻底突破防线。

纵深追击:当晚,中央军委增调红十二团接替十三团防务,红十团迂回板桥击溃敌第十五团,红十一团截断遵义援军通道。26日,黔军精锐第四团发动集团冲锋,企图夺回关口。红军居高临下,以手榴弹和刺刀将敌击退,沿公路向南追击,在高坪、董公寺一带再歼敌四个团。至28日,红军重占遵义城,击溃国民党军吴奇伟部两个师,俘敌3000余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胜利。

四、历史回响:精神丰碑永屹雄关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两次战斗共歼敌60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极大鼓舞了士气,巩固了遵义会议成果。毛泽东在战后登上娄山关,感慨万千,写下《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首词既描绘了战斗的悲壮激烈,又展现了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英雄事迹:红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战斗中右腿中弹,因医疗条件简陋,半月内经历三次截肢手术,仍坚持随军长征。他的钢铁意志成为红军精神的象征。
战后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娄山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矗立着红军战斗纪念碑,战壕、弹坑遗址保存完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日娄山关,公路隧道穿山而过,昔日天堑变通途,但“雄关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结语
娄山关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尽,但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天空。这座“一夫当关”的险隘,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更向世人昭示: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斗争,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正义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