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直以来,死亡都是人们非常忌讳的话题之一,不管是电梯楼层的装饰,还是门牌号上的数字,只要是有着与死谐音的数字“4”,都会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在丧葬习俗上,人们又有着较为严谨繁杂的规格流程,尤其是离世后穿寿衣这一项,就引得无数人产生疑惑。
为什么离世时要给逝者穿上寿衣呢?为他们穿上曾经喜欢穿的衣服或者日常的衣服为什么不行,有人将这种行为习惯归结于封建迷信,但事实则恰恰相反。
寿衣的出现与规矩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有关丧葬文化的习俗和规矩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早在封建社会还未出现的狩猎和部落时期,各个部落之间就有着各自独特的丧葬、祭祀等文化习俗存在,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时期,丧葬习俗也因为人类的聚集而产生了统一、正规等特殊变化。
尤其古代封建迷信的盛行,导致大部分人心中都有着“隆丧厚葬,香火永继”这一固有影响的概念加持,再加上对“孝道”这一社会性固有条件的加持,也导致人们对于丧葬文化的习俗开始变得愈发重视,顺带着也就衍生出了包括寿衣在内的一系列规章流程。
比如在穿寿衣前,就需要人们先将逝者的身体给清洗干净,然后在为其穿上干净的寿衣,在闽南一带的地区当中,在给逝者穿寿衣前,其家属也要先象征性的穿一下寿衣,然后再进行其他的相关流程。
至于寿衣的数量多少也同样有着具体的规定的细节,比如上下衣服的穿着件数要相差2件,并且必须按照1、3、5、7之类的寄数进行排序。
一般年龄越大的逝者身上穿的衣服可以越多,意味着有福气也有寿命,但最多也只能是上11下9的数量,如果是逝世较早(一般指50岁以下)的人则一般只能穿三件左右。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看起来比较玄乎的说法,导致许多人在想到寿衣穿着的问题时,很轻易的就将其联想到封建迷信这方面的内容,毕竟这种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和祈愿本身看起来就不太科学的样子。
但事实上,古代人们之所以会给逝者穿上寿衣,不仅仅是因为因为封建迷信的思想干扰,同时也是因为给逝者穿上寿衣有着很大程度的实用性。
相较于现代文化中极为常见的火葬不同,在古代那个普遍土葬的年代里,逝者一般都是要放在棺材里进行存放,但尸体经过时间的流逝会一点一点的慢慢腐烂,而丧葬流程又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光是当时挑选坟地风水等问题就足以让她们耽搁好长时间。
再加上一些较为穷困潦倒的家庭无法支撑起古代丧葬的“基础规模”,这也导致那种尸体保存在棺材里储存或者干脆连棺材都没有的情况较为常见,而尸体放久了又会因为腐烂流出液体。
这种液体长时间不管又会从棺材中渗透出来,所以就古人在安葬逝者时,就会为他们伸长穿上衣服,并且在棺材内部放上草木灰、草纸等溪水类东西,以此来避免液体的流出。
而人体的上本身有着许多器官,液体的流出往往要比下半身更多,所以上身的衣物就要比下身多一些,至于那些夭寿者衣服穿的较少,或许是因为他们年龄算不上是“长辈”,规矩较少且掩埋流程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一些,所以穿着衣服也普遍较少。
当然,除了这两种原因以外,寿衣其实还有着独属于家人以及生者对于逝者的深厚感情。
寿衣的情感与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逝者的家属来说,逝者的离去都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正如余华老师曾经说过的那样: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
而寿衣作为生者与丧葬文化中的重要一节,同时也可以算做是生者对死者的一场告别仪式,上到寿衣的款式颜色和版型,下到一些细节上的点缀和花纹其实都蕴含着生者对于逝者的感情。
既然死亡已经是命中注定,倒不如与逝者好好告别不留遗憾,生时哭闹着感情的出生,坦坦荡荡地来,坦坦荡荡地走,也无疑是对一个人最好的结局。
这也是为什么寿衣作为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环,才会在现在一系列被更迭取消的封建旧俗中得以保存,但相应的,人们对于逝者的感情寄托也不光只有寿衣一种,具体的情况也要根据情况而定。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当中,许多丧葬方面杂言乱语纷飞,诸如丧葬时的费用也开始变得极其怪异,甚至就连一件寿衣或是骨灰盒都会被炒到极为夸张的天价,被人宰了还帮人家数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归结于人们对于死亡的忌讳和担忧,对于不办丧事的家庭来说,他们不敢想、不敢办,对于那些办丧事的人来说,他们无心想也无力想,但死亡作为一个人一生中必须要迎来的重点,所要面临的时间也无非只是长短问题。
与其惶惶不可终日的故意逃避,不如认真努力的活好当下坦然面对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生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有没有办法接受。
参考资料
2021-01-02 环球网 95后寿衣女模特:死亡无法改变,不如漂亮体面地告别
抖音百科——寿衣
2012-06-05 中国知网 影子 “寿衣门”折射出的网购道德
2018-11-01 中国知网 张瑞清 近代历史教科书对传统婚丧习俗的叙述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