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风格,懂的都懂,说话是比较含蓄的,毕竟大国格局嘛。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对菲律宾马科斯政府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不要基于个人政治目的而作秀,不要充当他国代言人。

基于最近一年多的南海争端,可以说,这是相当明确的警告了,也剖开了菲律宾近期一系列外交动作的本质——在南海问题上“跪美反中”,甘当美国战略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然而,话音刚落,菲律宾防长吉尔伯特·特奥多罗便向美方提出“加强在南海存在”的请求,试图借美防长皮特·海格塞斯即将访菲的契机,进一步捆绑美国军事力量。

01
马科斯政府上任2年来,从访华示好到南海挑衅,充分体现了他的两面性。
马科斯上任之初曾高调访华,大谈中菲经贸合作前景,甚至承诺“不让第三方干扰双边关系”。
然而,回国后菲军方立刻在南海挑起事端,对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的炒作愈演愈烈,甚至出现“70%菲民众支持对华动武”的荒诞民调。

这种态度急转的背后,是菲律宾国内政治生态的复杂博弈。
一方面,最近一年多来,马科斯家族与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内斗白热化(直到最近杜特尔特本人被逮捕),马科斯为巩固权力,急需转移国内矛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煽动民粹情绪,既能压制政敌,又能借机向美国表忠心。
另一方面,菲律宾军方长期受美式训练和装备影响,天然倾向亲美立场。一旦缺乏强人压制(如杜特尔特时期),军方势力便会推动外交政策转向对抗中国。
对于菲律宾,老美一直拿它当“印太战略”的棋子,对老美来说,菲律宾的价值就在于炮灰作用和军事基地。
美国防长海格塞斯此次访菲行程长达6天,远超常规访问时长,且首站选择菲律宾,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
美国正将菲律宾打造为“印太战略”的前沿支点。目前该国已新增4个美军基地,总数达到9个。这些基地被美菲包装为“应对共同挑战”的防御合作。

然而,美国的承诺有用吗?
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时,在菲律宾最需要美军的时候,美军双航母战斗群最终“快进快出”,直接跑路了。
近年来,美军在南海的航母存在时间大幅缩短,更多依赖侦察船和无人机进行象征性巡逻。
菲律宾防长特奥多罗此次请求“加强存在”,恰恰暴露了马科斯政府对美军实际支援能力的焦虑——若南海冲突升级,美国是否会为菲律宾与中国正面交锋?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已接近极限,红海、俄乌等热点分散了其战略资源,所谓“同盟稳固”不过是安抚马科斯的政治话术。
02
面对菲美军事合作的升级,中国外交部用“引狼入室只会引火烧身,甘当棋子只会沦为弃子”的比喻,直指问题的核心。
历史上,菲律宾曾是美国殖民地,其宪法法院在奥巴马政府施压下为美军基地“开绿灯”,重现了殖民时代的依附关系。
如今,马科斯政府幻想通过军事捆绑换取美国支持,却忽视了两个现实:一是美国从未真正为盟友牺牲自身利益,二是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坚如磐石。

中国对菲政策始终强调“对话解决分歧”,但前提是菲律宾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威胁地区稳定。
若菲方执意挑衅,中方有能力也有决心采取反制措施。例如,对仁爱礁“坐滩”军舰的处理,解放军已展现出随时行动的态势;而在经济层面,中菲贸易额占菲外贸总额的20%,若关系恶化,菲律宾民众将首当其冲承受损失。
马科斯政府的困境在于,其“亲美反华”策略既无法解决国内政治危机,也难以兑现对民众的经济承诺。
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马科斯只能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维持权力,但代价可能是将国家推向战争边缘。
03
对中国而言,南海问题既是主权之争,也是战略定力的考验。
外交部发言人的警告,既是敲打菲律宾,也是警示美国:任何试图通过军事同盟围堵中国的行为,终将适得其反。
正如王毅外长在联合国研讨会上的表态,中国将坚持多边主义,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
在南海,这意味着中国不会主动升级冲突,但绝不允许核心利益受损。
从“弃子”到自主——菲律宾的出路何在?
菲律宾若想摆脱“棋子”命运,必须回归现实:美国不会为菲火中取栗,而中国的发展机遇不可替代。

杜特尔特时期的对华务实政策曾带来基建投资与贸易增长,但马科斯的短视政治操弄让这些成果付诸东流。
南海和平需要各方克制,而非引入域外势力搅局。
历史的教训早已证明,依附强权的国家终将沦为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