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亿交易悬了!港媒连续炮轰,李嘉诚股价连续暴跌

明方风林界 2025-03-27 14:32:52

97岁的李嘉诚或许没想到,一场看似稳赚的“世纪交易”,竟成了他商业生涯中最具争议的滑铁卢。

一场豪赌,换来资本市场的“血色黄昏”

2025年3月4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长和)宣布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协议,以190亿美元出售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

消息一出,长和股价应声暴涨21.86%,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港元。市场欢呼雀跃,仿佛看到这位商界巨擘又一次精准踩中套现时机。

然而,这场狂欢仅维持了短短几日。3月13日,香港《大公报》以一篇《莫天真 勿糊涂》打响舆论第一枪,直指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风险:“将战略港口拱手让给美国,是否考虑过国家利益?”

随后,《大公报》连续三次发文,从“爱国企业家”的责任到交易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威胁,步步紧逼。

资本市场的反应比预想中更残酷。短短11个交易日,长和股价从高点暴跌13%,市值蒸发323亿港元;长实集团、电能实业等关联企业同样遭遇断崖式下跌,四家公司合计损失近千亿港元。原本被寄予厚望的190亿美元现金,成了悬在空中的“镜花水月”。

港媒三连击:从商业逻辑到“爱国拷问”

舆论的转向并非偶然。在《大公报》的笔锋下,这场交易被赋予了远超商业的意味。

3月15日,第二篇评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将矛头对准李嘉诚的“商人无祖国”论调,质问其是否忘了“营商环境的根基是祖国”。

文章甚至搬出巴拿马运河的历史——美国曾通过控制运河干预拉美国家内政,暗示此次交易可能让中国重蹈覆辙。

而3月21日的最后通牒《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则将矛盾推向高潮。

文章尖锐指出,美国若掌控巴拿马港口,可能对中国船只加征“天价过路费”,甚至直接封锁航道,成为中美贸易战的新武器。

更危险的是,港口运营涉及大量物流数据,一旦落入美国之手,中国外贸命脉或将受制于人。

这些指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近年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压中企,例如阻挠中远海运收购美国长滩港,而对李嘉诚的“绿灯放行”,显然带有双重标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更是一针见血:中方反对任何经济胁迫行为。

股价暴跌背后:资本用脚投票的深层逻辑

市场对这场交易的恐慌,远不止于舆论压力。

长和2024年年报显示,港口业务贡献了453亿港元收入,占集团总营收近10%。尽管出售的港口多为海外资产,但巴拿马港口的战略地位非同小可——它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咽喉,全球6%的贸易量经此通行。失去这一节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物流网络将出现缺口。

更深层的担忧在于,李嘉诚的“套现”被视为对中美博弈的站队。有分析认为,他试图以港口为“投名状”,换取西方资本市场的信任。

然而,这种“骑墙策略”在当今国际局势下已难奏效。投资者用抛售股票表达了对交易风险的预判: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长和的全球业务可能遭遇连锁打击。

悬崖边的转机:官方喊话与巴拿马的变数

面对舆论与资本的双重夹击,李嘉诚并非全无退路。

香港特首李家超多次表态,强调“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并呼吁外国政府“停止胁迫港企”。外交部则暗示,若交易损害国家利益,中方有权启动安全审查。

与此同时,巴拿马政府的态度成为关键变量。

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公开强调“运河主权不容动摇”,并警告交易可能破坏美巴关系。

1977年签订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明确规定,运河管理权归属巴拿马,美国若借港口交易重新渗透,恐引发地区局势动荡。

教训与启示:商人的“天花板”在哪里?

这场风波暴露出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的两难困境:如何在商业利益与国家责任间找到平衡?支持者认为,李嘉诚作为股东利益代言人,套现无可厚非;反对者则指责其短视,将战略资产变现为“美国递刀”的筹码。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地缘政治已成为商业决策不可忽视的变量。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布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正是为了规避“咽喉要道”受制于人的风险。

而李嘉诚的“逆势操作”,无疑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警钟:没有国家背书,再精明的商业算计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190亿的“学费”贵不贵?

截至3月26日,交易尚未最终落定。若李嘉诚选择终止协议,千亿市值蒸发或许能止跌回升;若执意推进,等待他的可能是更严厉的监管审查与市场惩罚。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关乎一位商界传奇的晚节,更将成为中美角力下的经典案例——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答案或许早已写在民族利益的天平上。

0 阅读:1

明方风林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