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北救南计划输得多惨?李秀成不敌曾国藩,二十万太平军将士被杀

娇洋看过去 2025-03-05 11:45:34

据史料记载,雨花台战役共历时46天,这场旷日持久的血腥战役是天京保卫战中最重要的一环,事关战略全局。李秀成部太平军拥有十倍于湘军的兵力,且在上海一带购买、缴获了大量西洋武器,装备也不亚于湘军 ,一举摧垮湘军夺取胜利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出乎意料的是,李秀成耗时一个半月时间,督军连番猛攻围城湘军,竟未能打垮曾国荃羸弱疲困之军,自身还遭受巨大损失,随后他突然决定撤围退入天京城内。

停止进攻曾国荃吉字营围兵后,天王洪秀全与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等又部署了“进北攻南”之战。为此,对王洪春元等先率部北渡长江,向皖北进发。(铁马冰河wu作品 )与之相呼应的是,侍王李世贤等则在长江南岸大举进攻金柱关、青阳等地。其作战目的在于接应扶王陈得才、祜王蓝成春等率领的西征大军,从而直捣湘军大后方,威胁武昌,牵制乃至解除湘军对天京构成的严重威胁。

北路先遣军于1862年10月中旬 自天京出发,北渡长江后昼夜兼程往安徽方向驰去。彼时驻扎皖北一带的湘军兵力单薄,且毫无准备,北路太平军先遣部队以破竹之势一举攻破含山,旋即趁势又连克巢县、和州等地。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很快判断出太平军的作战意图,遂令新招募的淮军9营分别扼守无为、庐江,又命毛有铭、萧庆衍率两营湘军,由河南固始南下驰援皖北。

曾国荃也分兵由金陵城下来援,极力阻抗太平军西进的步伐。当年11、12月间,各支湘淮军在安徽无为一带与北路太平军先遣部队激战,成功地堵截了太平军的攻势,从而双方在皖北出现了暂时的对峙、相持状态。

1863年正月间,太平军后续主力部队又接踵北渡长江,相继攻占浦口、江浦等地。主帅李秀成亦随军过江,挥军直趋巢县。3月,他兵分两路,以偏师进逼无为、庐江,以吸引清军注意力,自率主力大军围攻石涧埠,断绝守军粮道和对外联络 ,并督军昼夜猛攻不歇。

在金陵城下的曾国荃闻报,不顾兵力不足,立刻分出8营将士驰援,与石涧埠守军约期内外夹攻李秀成,坐镇安庆的曾国藩也紧急调鲍超霆军北上增援。李秀成见清军援兵不断开至,遂撤围引军往西北方向遁去,沿途连攻庐江、舒城、桐城、六安州等重镇,因清军顽强抵抗,均不能攻下。这时,陈得才、蓝成春等率领的西征军已经进入陕南,山遥水远,无法取得联系,六安一带屡经战乱,居民逃散,田地荒芜,大军很难征集到足够的粮食。(铁马冰河wu作品 )在这样进退失据的窘境下,李秀成于4月初下达停止西进的命令,并撤六安围,率军东返。

湘军见太平军主力撤围东返,遂趁机再次收复含山、巢县、和州。为了策应李秀成大军,在长江南岸的李世贤军也在11月开始行动,与杨载福、彭玉麟的湘军水师接战,大批湘军陆师也赶来助战,双方在金柱关外围的三叉河、新圩、黄池等地反复鏖战,反复争夺,一直打到1863年3月,在湘军水陆师的夹击下,李世贤部力战不支,被迫撤出战团,退往江苏的溧水、丹阳一带。

堵王黄文金等部虽然先后攻取祁门、石埭、建德、青阳等地,但旋即遭到鲍超霆军、左宗棠麾下大将刘典部楚军、沈葆桢、韩进春所辖赣军的联合反攻,损兵折将,屡遭败绩,所攻占的几座城池又被清军夺走,呈现出明显的劣势。正是基于清军在皖南明显占据上风这一总体形势,再加上江忠义、席宝田两军已由湘入赣,即将投入战斗,曾国藩这才敢将湘军“王牌部队”鲍超霆军北调进援石涧埠。

6月10日,已经撤到安徽天长的李秀成忽然接到天王让他火速率军回援天京的急诏。李秀成遂率军取道仪征、六合,进抵江浦。江浦的对岸就是太平天国王都天京(南京,金陵)。李秀成先率数千前锋将士南渡返回天京, 大部队则暂屯江北,等船接渡。长途跋涉,身经无数恶战、历尽千辛万苦的太平军官兵默默伫立在长江边,隔江眺望对岸灯火阑珊的天京城,心情复杂,百感交集。

就在这时,早已在此设伏布下天罗地网的清军突然枪炮齐发。太平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忠王麾下约20万苏浙太平军主力最后仅剩15000余人突围南渡,损失之巨为太平军战史上所仅见。

这样,洪天王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进北救南” 计划惨遭失败,还白白牺牲了极为宝贵的20万将士的性命。

“进北救南”计划失败后,长江北岸的太平军据点、要隘全部失去,通往天京的水路、粮道全部断绝。不久,得到大量补充的曾国荃部湘军完全实现了对天京城的包围。

(配图源于网络)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