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足迹遍布全球,从热带雨林到荒漠戈壁,然而,有一些地方,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是人类生存的禁区。
西伯利亚便是其中之一。
它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却也以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挑战着人类的极限。
严酷的自然环境
西伯利亚的冬天,是自然的暴力美学。
十一月底,新西伯利亚的气温就已降至零下15度,这仅仅是冬天的前奏。
一月,气温骤降至零下73度,红绿灯被冻裂,道路被冰雪封锁,车辆难以启动,一切仿佛被按下暂停键。
想要开车?先得用外置加热器给爱车“解冻”,这是西伯利亚司空见惯的日常。公共交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即使在城市,公交车站也需要设置暖气屋,供候车的人取暖。
在这个北半球的“寒极”,暴露在外的皮肤随时面临冻伤的风险,出门前必须摄入高热量的食物,才能与严寒对抗。
物资储备与日常生活
为了对抗漫长的冬季,西伯利亚居民练就了精明的生存之道。冬季将至,囤积食物和燃料是首选项。
在雅库茨克等城市,居民通常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储备过冬物资,米面粮油、肉类、燃料一样都不能少。
腌菜、罐头、巧克力、芝士、炼乳等高热量、易保存的食品也是西伯利亚居民过冬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肉、鹿肉是常见的肉类选择,关于鹿肉,还有一个有趣的梗:据说很久以前,西伯利亚人把鹿误认为牛,一些部落甚至将鹿作为图腾,为了避讳,索性就一直叫“牛肉”了。
在西伯利亚,生存更需要智慧。
为了防止汽车熄火后汽油被冻住,一些车主会选择彻夜不熄火,或者使用暖风机预热发动机和油箱。
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彻夜不熄火费油,用暖风机费电,而且在暴雪天气下,即使不熄火,汽车也可能被大雪掩埋并冻结。
西伯利亚的房屋设计也独具匠心。
为了防止室内供暖导致地面冻土融化、地基下沉,建筑物通常需要设计隔热层,并定期清理隔热层的遮挡物,确保热量能够迅速散发。
即使在普通的住宅楼里,楼梯间也可能出现整体结冰的现象,居民甚至会被困在家中,寸步难行。
人口流失与社会发展
西伯利亚地区总人口约2000万,分布在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极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人左右。
即使是像雅库茨克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也只有30多万。
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有限的就业机会,使得许多人选择“润”到俄罗斯其他地区,甚至去北欧发展,导致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持续流失。
苏联解体后,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医疗商业化后,死亡率更是飙升。
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困境,形成了恶性循环。
丰富的自然资源
尽管生存环境恶劣,但西伯利亚却拥有着令人艳羡的自然资源。
广袤的森林使其成为世界上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贝加尔湖拥有全球20%的淡水资源;此外,西伯利亚还是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区,天然气和矿产资源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吸引人们留下来,俄罗斯政府可谓煞费苦心。
他们开出了优厚的条件:终身工作,免费住房、医疗和教育。
这堪称“人才引进”的豪华套餐,然而,即使如此,依然有七成的人选择离开。近年来,俄罗斯政府推出了“东部大开发计划”,其中一项政策是:
只要你愿意在远东地区耕种15亩土地5年,这块地就归你所有,5年后还会再给你15亩。
这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实际上,想要真正开发远东地区,仅靠送土地是远远不够的。
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阻碍着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厚达千米的冻土层,即使使用大型机械也很难挖掘。
冻土层使得石油等地下资源难以开采,高昂的开采成本和技术难度使得许多资源项目难以盈利。
西伯利亚的冬季漫长且严寒,多数地区难以开展农作物的种植,粮食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主要依靠外部供应,这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在开发西伯利亚资源的同时,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过度开发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一些俄罗斯官员甚至建议将首都搬到东部,以促进远东经济的发展。
这听起来像个大胆的想法,但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待观察。
西伯利亚,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既是人类生存的挑战,也是资源开发的机遇。
西伯利亚人民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令人敬佩。
他们与自然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合作,形成了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俄罗斯政府的开发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着冻土层等技术性挑战。
未来,西伯利亚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这片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环保技术,改善民生条件,或许是更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西伯利亚的未来,取决于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处,奏响一曲冰与火的和谐乐章。
结语
西伯利亚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一个关于挑战与机遇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故事。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参考信源
《零下73℃!西伯利亚打破北半球历史最低气温纪录》浙江日报 2023-01-14
编辑|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