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图文连载计划#结合小说、剧本,深挖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被我们忽视掉的经典细节。
||浮光聿影
书接上回。
胤礽从只言片语中揣摩圣意,自然难以完全理解康熙的意思。以至于他在“会错意”的情况下又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他私自作主将所有官员的欠款延期了两年。
尽管康熙非常不满意胤礽的这个决定,但为了维护胤礽以及胤礽身为储君的威信,他也只能极不情愿地同意了。
不过,虽然康熙选择了维护胤礽,但胤礽挪借库银、卖官鬻爵的一系列荒唐行为,也让康熙对他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胤礽“处处揣摩圣意,生怕出一点儿差错的”时候,他监管的刑部又给他捅出了一个大篓子。
“这一下你们可把我害惨了。什么钱不好弄,偏要弄这几个人命钱!这下好了,通了天了,咱们一块玩完!”
“臣等也是被户部欠款的事弄怕了,这才千方百计想着给太子爷筹一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刑部的官员为了给胤礽弄银子,又暗地里做出了“徇私枉法、以钱买命”的骇人听闻之举。他们只知道讨好自己的主子,却没有考虑到这么做的严重后果——
一旦他们的劣行被人揭发,就会将监管刑部的太子直接推到被废的边缘。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刑部的职责。
据《光绪会典》53卷记载:“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以赞上正万民。凡律例轻重之适,听断出入之孚,决宥缓速之宜,赃罚追贷之数,各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表,小事则行,以肃邦犯。”
简单来说就是,刑部受理的是全国的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小事”根本不需要上奏直接具有决断权。但若是死刑案件,刑部还须与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复核审理,也就是“三司会审”。
而刑部的官员知法犯法、草菅人命,无异于是在挑战大清的律法以及整个司法体系!此案影响巨大,震惊朝野,《清实录》里将其称之为“宰白鸭”。
所谓的“宰白鸭”,就是有钱、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里遇有人命官司时,以重金收买贫寒子弟或无业游民来顶替凶手去认罪伏法。顶凶者为了钱财自愿去送死的行为就像被人任意宰杀的白鸭,故被称为“宰白鸭”。
“宰白鸭”的陋俗,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的沿海地区,但是从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来看,很显然康熙年间就已经有了。之前没有被记载,用小说里胤俄的话说就是:
“白鸭倒是宰了不少,可我们都是自宰自吃。”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张五哥并非心甘情愿地替任季安顶罪。
原来,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了案,于是就通过任伯安的小舅子刘八女找到了张五哥的父亲张老汉,希望张老汉看在刘老太爷的面子上让张五哥替任季安顶罪,并且刘八女还哄骗张老汉说已经上下打点好,只要坐几个月的监牢就能放出来。
张老汉早年曾受过刘老太爷的恩惠,而张五哥又是出了名的至孝之人,他为了帮张老汉还了这份恩情所以就同意了。可他们没想到的是,任季安犯的是人命官司,判的是秋后问斩。
阿兰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哥哥稀里糊涂地成了替死鬼,便千里迢迢地找到了皇十三子胤祥,胤祥得知此事的来龙去脉之后,对地方官员的堕落以及渎职非常气愤,这才在皇四子胤禛的建议下将这件事闹到了御前。
康熙亲赴刑场救下张五哥以后,便让李德全屏退了太子以及众皇子,只留下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位大臣商讨具体的处理办法。
“皇上有旨,太子和众皇子都回去,佟国维、马齐、张廷玉进殿。”
这里有一个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掉的细节,即康熙为何不让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康熙对于“刑部冤案”的主谋,已经有了大致范围的划定。
换句话说就是,康熙知道在这起案件中,监管刑部、替他勾决死囚的太子,涉案的九阿哥胤禟乃至整个八爷党都有可能是这起案件的主导者。
既然牵扯到了太子和当朝的皇子,佟国维、马齐、张廷玉自然要慎重,所以,马齐没有率先说话,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只能是排位最靠前的佟国维,代表上书房发表该如何整顿各省司法衙门的看法。
“要是论职守,应从刑部查起;要是论案件,应从张五哥顶凶一案查起;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倘若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我们来看佟国维的这段话:
“从刑部查起”,就是从最权威的司法部门查起,一层一层地逐级往下查,那么第一个应该查的就是监管刑部、替康熙勾决人犯的太子胤礽。
“从张五哥顶凶一案”查起,就是从案件归属地的该管衙门一层一层地逐级往上查,即从皇九子胤禟的门人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和小舅子刘八女查起。
可是不管怎么查,都会查到太子胤礽以及康熙的其他皇子,佟国维“担心”康熙会不会护犊子?会不会高高举起然后又轻轻放下呢?
佟国维的这段话非常“有水平”,他没有涉及额外的信息(不提太子和涉案的其他皇子),就只是在单纯的就事论事,谈论这件案子以及这件案子的该管衙门!
最后一句则是为了提前预警,因为此时的佟国维还尚不明确康熙是不是真的下定了决心,要整顿各省的司法衙门,他只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试探”康熙的态度。
但佟国维“话里有话”,而且还略带指责的语气,着实让康熙难以接受,随即他便挑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你说的投鼠忌器,这个‘器’是谁啊?所谓又将无功而返,这个‘又’什么意思?”
这个“器”是谁?
当然是指是太子。太子,乃国之重器也!仅仅是胤礽的身份,就足以让文武百官畏首畏尾,更别说还有康熙的其他皇子了。
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
挪借库银、卖官鬻爵,一桩桩、一件件都和太子有关,胤礽倒行逆施了这么久不还是稳居太子之位吗?如果“刑部冤案”又查到了太子胤礽,康熙很可能还会为了维护胤礽以及朝廷的稳定,再次不了了之。
眼见康熙生气了,佟国维只能赶紧解释。
“圣明莫过于皇上,有些事,不是臣子们所能明言呐!”
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更为强烈,几乎直接指明了康熙在“装糊涂”!眼看佟国维还是如此态度,康熙就更不满意了。
“不能明言,那么朝廷设宰相干什么呢?”
如果每个人都藏着掖着,每个人都只能明嘲暗讽,没事就逢君之恶,有事就百般推脱,上书房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
于是,马齐便站出来说了一句明白话。
“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上统帅百官,百官以上的众位皇子就非宰相所能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刑部的官员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公然挑战大清的律法和整个司法体系。
刑部冤案牵涉甚广,从县衙到司,再到刑部,以及最后的“三司九卿复审”,之间牵涉到了很多人,它不光需要上下打点,还需要各个衙门的配合,如果没有一位皇子从中调度,压根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马齐把话挑明了,康熙反倒不再生气,因为他想要的就是上书房的态度,就算不支持,最起码也不能反对。在佟国维和马齐的接连进攻下,被逼到墙角的康熙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马齐说得有理,这一次,朕决心已定,无论查到谁,也不管他是鼠还是器,都要依法处置!”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即便查到了太子,他也会依法处置!那么,刑部冤案的主谋是不是太子胤礽呢?
自康熙“懒政”以后,胤礽就一直监管着刑部,每年秋决也是他替康熙勾决人犯,很明显刑部冤案如果没有胤礽的干预或者主导,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换言之就是说,清理刑部冤案只是个“幌子”,明为整顿刑部以及各省的司法衙门,暗地里却是在调查太子。
康熙这么做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为了“探知”太子胤礽到底堕落成了什么模样。
胤礽的所作所为早就让康熙失望至极,虽然他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念头(详见连载13),但他还是在犹豫,犹豫到底要不要废掉胤礽。
因此,胤礽会不会被废,关键还要看康熙让谁来审理此案。如果康熙想保全太子,肯定会让太子自己的人去查,绝不会让别人去查。
如果康熙派其他皇子去查,这就代表他已经对胤礽失去了最后的信任,那么,刑部冤案审结之日也就是太子被废之时。
虽然康熙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但这个主办的人选却不是那么好当。
首先,康熙会如何看待审理此案的这个人?他会觉得你是想扳倒太子取而代之,还是单纯地为了办好差事?不管康熙怎么想,结果都不会太理想。
其次,不管是谁只要他扳倒了太子,他必定会受到太子门生的疯狂反扑。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康熙肯定会将“替罪羊”推出去,那么谁扳倒了太子,谁就是这个最好的人选。
而这,也正是邬思道不让皇四子胤禛去审理此案的原因。
“太子毕竟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门生故吏盘根错节,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王爷,您愿意担这个废除太子的罪名吗?”
那佟国维为什么还要让皇八子胤祀去审理此案呢?难道他就不明白扳倒太子的严重后果?难道就不清楚“追比户部欠款”和“审理刑部冤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佟国维当然明白,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不扳倒太子,皇八子胤祀永远没有上位的可能。
佟国维是八爷党的坚定成员,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么维护胤祀,又怎么会不顾胤祀会落得何种下场呢?更何况,他还指望着拥立胤祀上位以后,能给佟府满门带来无上的荣光。
所以,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扳倒太子后的严重后果,而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康熙根本不会因为刑部冤案牵扯到了太子就轻易地去动太子。
只要康熙不废太子,就不会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而“奉旨去查太子”这么好的机会就摆在眼前,总不能因为预见了结局就不去试一试吧?再则,即便不能扳倒太子,能“借力打力”踩一踩太子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另一方面,太子之位随时都会易主,让佟国维产生了危机感。
佟国维所拥有的地位和身份,均来自现在的皇上,也就是康熙皇帝。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不是胤祀而是其他的皇子取代了现在的太子,日后他还能稳居上书房三位大臣之首吗?
肯定不能。雍正登基以后,张廷玉上位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所以,他不得不为自己考虑,只能逼着胤祀站出来夺嫡。只有拥立胤祀成为新的太子甚至是登上皇帝的宝座,才能让他继续保持和拥有能够影响朝局的力量。
也就是说,当佟国维得知康熙有了废太子的打算以后,他就开始“烧热灶”了。他为皇八子胤祀摇旗呐喊,不仅仅是为了扶持胤祀上位,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目的。
创作不易,喜欢请点个关注,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