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剧院穹顶下,魏松用意大利语演绎《图兰朵》时,法国媒体惊呼“东方飓风撕裂了欧洲声乐结界”。这位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面具后的歌剧之神”的歌唱家,用四十年从沈阳军区文工团战士蜕变成国际声坛巨星,更与妻子王培玲书写了中国音乐界最动人的“双高音传奇”。
1970年沈阳军区练歌房,18岁的魏松加练《长征组歌》至喉头渗血。这个出身军人世家的新兵,白天持枪训练,夜晚偷翻乐理书,把《国际歌》唱得全团窗玻璃共振。舅父佟笑梦探亲时惊觉他的天赋,连夜致电上海音乐学院老友周小燕:“我这外甥的嗓子能震碎花岗岩!”
1977年上海音乐学院琴房,周小燕用钢尺敲打魏松胸腔:“你的共鸣腔比贝斯还浑厚!”这个被强行从男中音改练戏剧男高音的东北汉子,每天含着鹅卵石练吐字,把《黄河颂》唱得整栋教学楼共振。
大四迎新晚会上,新生王培玲被他《今夜无人入睡》的High C击中心扉,两人顶着“师生恋”压力秘密交往,靠食堂饭票传情书三年。
1986年青歌赛后台,魏松捏着三等奖证书红了眼眶——这个奖是他用连续36小时火车硬座换来的。为结束与妻子两地分居,他冒险参加上海歌剧院《美丽的海伦》选拔,却因原单位拒不放人陷入僵局。
最终文化部特批“特殊人才流动”,他带着两箱军大衣和一本《意大利语发音指南》落户上海,用三个月攻克普契尼歌剧发音禁区。
2000年巴黎国立音乐学院,46岁的魏松在《奥赛罗》彩排中突发声带水肿。他吞下八颗润喉糖,用半失声状态完成“复仇火焰”咏叹调,意外创造出撕裂般的情感张力,意大利导师惊叹:“这是用生命燃烧的戏剧性!”
归国后他与妻子王培玲联袂出演《卡门》,开创夫妻档歌剧演员先河,谢幕时长达23分钟的掌声刷新上海大剧院纪录。
如今的魏松仍保持每天晨跑吊嗓的习惯,那年春晚与廖昌永对唱《灯火里的中国》时,#爷爷辈男高音杀疯了#冲上热搜。从军营铁汉到国际巨擘,这位用半个世纪打破东西方声乐壁垒的艺术家,仍在续写他的黄金高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