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凌晨,美军再次对也门发动了持续数小时的空袭,据胡塞官方统计,美军这次针对港口的袭击共造成74人死亡171人受伤,其中包括了5名在救援中殉职的医护人员。
而遭袭的伊萨角港堪是也门北部重要物资通道,可以说是一条“生命线”,美军的这次袭击非但没有让也门退缩,而是展开了针对美国的狠辣报复行动......
那么也门究竟采取什么反抗措施?美国人持续加码的冲突升级下,中东局势又将走向何方?
拉斯伊萨港的炼狱之火
4月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也门拉斯伊萨港遭到美国多轮空袭,曾经繁忙的港口瞬间变成人间炼狱,熊熊大火吞噬了港口的一切,油罐爆炸的巨响震耳欲聋,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根据胡塞武装控制的马西拉电视台报道,美军战机在夜间发动两轮空袭,第一轮摧毁了港口设施,第二轮则精准打击了正在救援的医疗队。目击者描述,港口瞬间被火海吞噬,油罐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在数十公里外清晰可见。
空袭发生后,现场一片狼藉。港口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建筑物坍塌,浓烟滚滚。惊恐的目击者回忆起当时可怕的景象:爆炸声、呼救声、火焰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人间地狱的画面。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浓烟和焦糊味,让人难以呼吸。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和卫星照片更是触目惊心,断壁残垣,一片狼藉。据统计,此次袭击导致至少74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被大火活活烧死,171人受伤。
而这场空袭也是自3月15日美军开始对也门胡塞武装采取军事行动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美军宣称,此次行动的目的是切断胡塞武装的经济来源,因为拉斯伊萨港一直以来都是当地重要的物资运输枢纽和人员聚集区。
对于此次美军空袭事件,国际社会纷纷表示强烈谴责。这一军事行动不仅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更是对也门人民生命安全的公然漠视。也门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本就困苦不堪,此次空袭无疑是给这个饱经战火的国家雪上加霜。
胡塞反击
拉斯伊萨港作为也门北部重要物资通道,承担着90%的燃料进口和60%的食品运输任务。港口运营方提供的卫星图像显示,遭袭的燃料存储区已完全损毁,连接输油管道的装卸码头出现直径15米的弹坑。联合国驻也门协调员办公室证实,此次袭击导致港口运力骤降70%,直接影响250万也门民众的基本生存物资供给。
面对美军的强势袭击,胡塞武装迅速做出回应,他们宣布使用无人机和导弹对位于红海和阿拉伯海的美国“杜鲁门”号和“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实施了“双重攻击行动”,并声称击落了一架美国MQ-9无人侦察机,胡塞武装强调,这是对美军轰炸拉斯伊萨港的报复。
事后美国发表声明,“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成功拦截了10枚导弹和4架无人机,但仍有2枚导弹突破防御圈,其中一枚击中航母左舷附近的护卫舰“格雷夫利”号,造成3名水兵受伤。“卡尔·文森”号航母则通过释放干扰弹和电子战手段,成功规避了无人机的自杀式攻击。
不过,胡塞武装随后公布的现场视频显示,至少有一架无人机在航母甲板附近爆炸,浓烟滚滚的画面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场冲突的背后,是美伊博弈的持续升级。自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多次在红海袭击关联以色列的船只。
中东乱局与大国博弈
虽然胡塞武装的报复行动展现了他们的决心和勇气,但与美军的军事实力相比,他们的反击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美军航母战斗群拥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包括舰载机、预警机、电子干扰系统等,以及航母本身的高速机动能力,使得胡塞武装的攻击实际上很难奏效。
但是话又说回来,美军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上已经陷入了“高科技打游击”的困境。持续的空袭不仅难以彻底摧毁胡塞武装,反而加剧了当地的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激化了也门民众的反美情绪。如果美军选择地面入侵,则可能重蹈阿富汗战争的覆辙。
放眼全球,会发现红海地区的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东地区复杂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美国和伊朗之间的长期紧张关系是这场冲突的重要背景。胡塞武装被认为得到了伊朗的支持,而美国则将胡塞武装视为对其在中东地区利益的挑战。
此外,巴以冲突也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胡塞武装多次声称支持巴勒斯坦,并袭击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
能源危机、航运中断与军事变革
红海地区的冲突对全球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门的石油出口中断导致国际油价上涨,加剧了全球能源危机。红海航运风险的增加迫使许多航运公司选择绕道好望角,导致航运成本大幅上升,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挑战。
国际海事组织警告称,如果冲突持续下去,全球贸易和经济将遭受更严重的打击。
胡塞武装利用廉价的无人机和导弹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构成威胁,展示了不对称作战的有效性,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战争的形态。先进的技术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战术创新和人民战争的韧性同样不容忽视。
红海的战火仍在燃烧,也门人民仍在苦难中挣扎。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和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该如何行动?军事干预是否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平的曙光何时才能照亮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