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草地后差点饿死,但却意外获得了20万斤粮食,刚好解了燃眉之急,
这些粮食就是一位贵人送来的,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重要情报,这才帮助我军化险为夷,最终成功抵达了陕北。

此人究竟是谁?他究竟带来了什么情报?20万斤粮食又是从何而来?

咱们还是需要从那茫茫草原开始说起。
历经长途跋涉,1935年9月,红军总算见到了希望的曙光,身后是草原,眼前却已然看到了袅袅炊烟,可以见得,苦难走到了尽头,只要再加一把劲,他们就将蛟龙入海再无羁绊!
想到此处,全军上下都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然而待到近前时大家却猛然发现,感情这里正是迭部的崔谷仓,简单来说就是仍属于敌人的势力范围。

没人敢保证里面有没有反动派的守军或是探子,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即便再心急,上级也还是派出了一支侦查小队,让他们打探一番村庄中的情况。
而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目睹了前方的情况后,侦察兵们无不冷汗直冒,原因很简单,这般大的村庄居然空无一人,街上没人也没有任何声音,并且最重要的是,位于中间地带的粮仓竟敞开了大门,外面无人站岗放哨,里面堆放了满满当当的粮食!
这是咋回事?见此情形,几个有些文化的侦察兵立刻想到了一个典故,那就是“空城计”,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敌人的诡计,想让己方放松警惕,一旦大部队进城搬粮,敌军就会倾巢出动来一个瓮中捉鳖!
这么想着,小队当即就要折返告知上级小心应对,可谁知就在此时,一个穿着藏族服饰的老人却突然出现在了他们面前,看模样应该是一个当地的捡柴人,只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见到红军之后他非但没有跑开,反倒是“鬼鬼祟祟”的逐渐靠近了过来。
当走到侦查小队身边时,只听他赶忙用藏语小声嘟囔了一句话,大致意思就是说,快把粮食搬走,这些都是为红军准备的,尽管取用不用客气。

说罢,还没等几人反应过来,老者就一溜烟的快步走开了。
这可把战士们搞不会了,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觉得这可能是心向革命之人的善举,也有人坚持认为这是敌人的阴谋诡计,无奈,他们只好将情况汇报给了上级。
对此,一众指挥官们同样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但没办法,眼见战士们一个个饿得六神无主,他们也只能选择冒险,立刻率部进入村庄,打算马上进行补给。
当大部队来到粮仓后,虽然已经得到了情报,可众人却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只见仓内满满当当全是粮食,粗略估计都要有二十万斤,不仅如此,在一处角落还摆放着数百斤盐巴,可以见得幕后之人的良苦用心。
后续,上级亦是没有犹豫,一方面下达命令,让战士们将粮食尽快分装,另一方面又在仓内留下了一张欠条和部队剩下的全部银元,做好一切后这才再度启程,打算在粮草丰盈、士气正盛的时候直奔前方要塞——腊子口杀去。
至于这些救命的粮食到底是谁留下来的,彼时的红军还尚不知晓,当然,他们也没有功夫细想,原因很简单,越过草地并不是长征的终点,若想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唯有尽快拿下腊子口方有一线生机。

可问题是,这一点我军知晓,蒋介石同样心知肚明,于是乎就在获悉红军已过草地之际,他立刻便下令加强了腊子口的防御力量,打算将红军死死卡在口外,等到后方的追兵抵达,届时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必然能够一战定乾坤,一举歼灭我军主力!
的确,按照蒋介石的设想,我军确实是凶多吉少,并且就算没有支援也是一样,要知道腊子口的地形十分险要,两侧是陡峭的悬崖,中间是狭窄的山路,后方是敌人的追兵,前方是坚固的堡垒,这仗该怎么打?

红军过草地后差点饿死,却意外得到了二十万斤粮食,这救命的粮食到底是谁给的?
虽然得到了神秘人援助的二十万斤粮食,但红军的局面却依旧不容乐观,面对地势险要,且具有坚固堡垒的腊子口,别说是肉体凡胎了,就算是钢筋铁骨也未必能够破局。
当然了,这也就是上级没有精力去思考恩人身份的原因所在。
为了突破死局,队伍中众说纷纭,可还没等商量出个所以然来,另一头的蒋介石却再度闹起了“幺蛾子”,为了确保本次“歼灭战”的万无一失,他竟直接派人找到了负责驻守甘南地区的藏族土司杨积庆,命令他出兵协助腊子口守军,给红军施加压力。

可以说,只要杨积庆听从指挥,那红军基本就是九死一生了,至于为何也很简单,只因他的实力十分强劲,且威望极高。
十三岁成为当地土司,麾下人口十余万,武装力量高达两万余众,其中更是有一万骑兵,就因为这个,外加之当地群众团结一心,不服别人,只服杨积庆,蒋介石、马家军才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以他的力量,别说是内外夹击了,在我军人困马乏、兵力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就算是单打独斗都丝毫不惧。
所以说,彼时的红军已然陷入绝境,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最终先烈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拿下了腊子口,并成功抵达陕北呢?
其实根源不在别处,正是在这个杨积庆身上,没错,那个给我军提供了二十万斤粮食的神秘人就是他!这一点蒋介石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让一个心向红军之人去围堵红军,他的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至于为何也很简单,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杨积庆对红军并没有好感,在蒋介石的污蔑抹黑之下,他反倒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敌意,不过也正因如此,当听闻红军开始长征,且极有可能经过自己的地盘之际,他这才赶忙托人打听起了情报。

可谁知这不打听不要紧,一番打听之下杨积庆居然得知了一个与自己认知截然相反的结果,原来红军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至少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不是。
他们打击剥削压迫百姓的地主劣绅,他们给穷苦人家分配土地,甚至还无私的帮助劳苦大众,这样的军队无论怎么看都是仁义之师,都比横征暴敛、祸乱百姓的国民党军强上不止十倍。
想到此处,杨积庆顿时对红军产生了好感,不过在彻底“改旗易帜”之前,他还是决定试探一番,而接下来也就出现了二十万斤粮食的事情。
杨积庆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这些粮食,在红军最脆弱、最难过的时候看清他们的本质,倘若红军没说二话立刻搬空仓库走人,那他就要重新考虑一下合作的事宜了,可事实却并没有让他失望,部队井然有序,甚至还留下了欠条和钱款,见此情形他也总算是放心了。
当然,说到这里相信一定会有人提出异议,觉得用二十万斤粮食去试探人心未免有些太奢侈了吧?按照当地的粮食产量计算,这至少也是好几年的积攒。

的确,赌注是大了一点,但杨积庆却并非没有及时止损的能力,只要红军和他想象的不同,那他完全可以直接率部杀出、夺回粮食!
不过不管怎么说,红军还是用严格的纪律、优良的作风征服了杨积庆,因此,面对蒋介石的命令,他亦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无条件的支持红军!

红军过草地后饥寒交迫,幸好意外得到了二十万斤粮食,这些粮食全部来自一个叫杨积庆的人。
杨积庆决定帮助红军之后,土司内部还是有不少人反对的,当然,他们并不是厌恶红军,只是担心事后遭到蒋介石的报复而已。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没办法,思虑再三后杨积庆只好用出了一个两全之法,简单来说就是表面上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围剿红军,背地里却阳奉阴违,秘密为红军提供物资和情报。
说干就干,一场好戏很快上演,只见杨积庆先是命令土司部队萦绕出严阵以待的架势,又是集结兵力,又是点燃篝火,随即,眼看着蒋介石没有产生怀疑,他又趁乱派出亲信,让对方带着自己的印信去到各个村庄传达命令。

内容很简单,大致意思就是说,希望村民们可以为红军提供食物、充当向导,不仅如此,担心有的村民胆小怕事,他还紧接着做出了承诺,表示一旦出了什么问题,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就算是死也会保护治下的百姓。
闻听此言,当地的父老乡亲们这才前仆后继的冲了上去,在土司部队的掩护下为红军提供各种帮助,例如伪装成猎户传递情报、趁着夜色送上粮食,前去军营转移伤兵等等等等。
最后,眼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杨积庆又大手一挥,给我军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那就是腊子口的弱点所在!
具体情况后世人并不知晓,不过我们却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起初时,战役进行的并不顺利,无论是正面猛攻,还是下水潜行都被敌人凭借坚固的堡垒轻松化解。

可后续,我军却突然间开了窍,将进攻重点放在了悬崖之上,挑选了几名善于攀爬的“少数民族”战士,让他们带着手榴弹绕到了敌军堡垒的侧上方,旋即发动了突然袭击。
眼见上方炮火连天,敌军内部直接乱成了一团,这时主力部队再从正面发动猛攻,这才总算拿下了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
显而易见,这其中杨积庆的功劳很大,只是很遗憾,也正因如此在红军脱离险境之后,蒋介石立刻就把怀疑目标对准了他,再加上国民党将领鲁大昌的疯狂甩锅,杨积庆就这样遭到了调查。
一支国民党调查组带兵强行闯入了他的府邸,虽然并没有直接动手,但自这之后,监视、加害却是少不了的。

对此,杨积庆只得不断周旋,打算用钱买通国民党高层,同时加强土司府的防御力量,这事儿本来已经成了,可哪成想,怀恨在心的鲁大昌居然贼心不死,先是买通了杨积庆的部下,旋即在1937年8月25日策划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博峪事变。
很遗憾,这次杨积庆没能走脱,最终倒在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时年仅有四十八岁。
不过幸运的是,杨积庆并没有白白牺牲,得知他的死讯后,当地百姓瞬间暴怒,险些激起民变,见此情形,国民党方面只能妥协,将他的儿子杨复兴推举成为了新任土司。
而杨复兴亦是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没有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反倒是始终心向我党,最终在解放战争末期率部起义,将我军引入了卓尼,相信见此情形,倘若杨积庆在天有灵也定会瞑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