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记者问毛主席:
你怕不怕蒋介石?
这场尴尬的采访就发生在1945年,当着蒋介石的面,记者问出了如此尴尬的问题。
此话一出,全场寂静,唯独主席回答了一句话,竟引来众人哈哈大笑。

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记者又为什么要问这么尴尬的问题?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这场采访背后的真相。

一 神秘邀请
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日本宣布投降,消息一经传出,举国欢庆,然而,在这一片祥和声中,却仍然隐藏着许多危机。
日本投降的同一时间,毛主席便收到了一封密信,写信人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
打开信件一看,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一句话,那就是邀请毛主席亲自前往重庆,共同商议国事。
重庆是什么地方?这是蒋介石发迹的地方之一,在解放前,重庆就是蒋介石的地盘,如今邀请毛主席单刀赴会,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先不说主席一路上的安全,就算到了重庆,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在蒋介石的主场,毛主席必然会面临很多刁难,像什么记者采访、媒体报道,这些都是蒋介石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因此,收到信件的第一时间,许多人都劝毛主席不要同意。
一来,蒋介石在重庆势力大,毛主席这一去,很可能刚好踩中了圈套,最坏的情况下,毛主席甚至可能被软禁。
其次,蒋介石身后有美国支持,一旦发生摩擦,毛主席是很难脱身的。
并且,这场邀约很可能是一场鸿门宴,表面上是邀请,实际上则是请君入瓮。
这封邀请函的疑点还不止这些,更奇怪的是,蒋介石在信中的用词也很少见。

以往蒋介石写信的语气都比较随意,但这封邀请函里,他却使用了“万急”等字眼,多次强调事态紧急,急需毛主席前往商议。
整篇信件阅读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气平和,这和蒋介石以往的写信风格大相径庭。
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在种种异样之下,很多人都不看好这场邀约。
毛主席收到信件后,心里也难免有些疑惑,他立即召开了一场大会,专门讨论该不该去赴会这一问题。
会议中大家各抒己见,有人坚持不让毛主席去重庆。
也有人据理力争,说是蒋介石不敢动手。

原因很简单,日本刚投降,我国矛盾一下子就转移到蒋介石身上来,虽然他有美国支持,但要真动起手来,蒋介石也是很吃亏的。
在抗战期间,蒋介石损失了不少人马,到了1945年,他们内部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要么是干部贪污,要么是风气不正,蒋介石自顾不暇,很可能没有时间来算计毛主席。
所谓的邀约,很可能是一场稳住毛主席的计划,以求和来换取喘息机会。
从这点来看,这场邀约似乎是说得过去的。
不过,这难道就代表重庆之行是安全的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从大环境来看,蒋介石没有动手的必要,可实际上呢?
重庆没有多少我军眼线,主席在重庆会经历什么,又会遇到何种刁难,这些都是未知数。

到底该不该去重庆,成了毛主席面对的第一大难题。
思来想去,毛主席最终拍板决定:
同意谈判!
毛主席之所以会答应去往重庆,是因为他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原因,但他万万没想到,重庆之行远没有想象中顺利,他将会面临一众记者的刁难。
毛主席在重庆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又该如何化解记者的刁难?

二 记者刁难
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去重庆,很多人都不支持主席去,毛主席在重庆举目无亲,很容易有去无回。
关键时刻,毛主席考虑到了一个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导致了后面记者刁钻的提问。
如果主席不去赴约,那就说明是主席单方面拒绝和谈,这样一来,蒋介石就有了动手的理由,打起仗来蒋介石也更加占理,在民心方面就略胜一筹。

这显然是毛主席不愿意看到的,可要是同意去重庆,主席的安危又成了一个未知数。
再三思考后,主席还是决定以身涉险,就算重庆危机四伏,他也必须要去。
紧接着,主席便回了一封电报过去,大意是同意赴约,但具体什么时候到重庆,主席就没有说明。
其实这也是毛主席的计划之一,时间没有具体到哪一天,蒋介石就很难提前布置安排,从安全角度来看,毛主席所得到的保障就更多。
另外,毛主席要去重庆,肯定需要不少准备时间,而留白的谈判的时间,刚好可以提供准备的时机。
周总理深知毛主席的想法,他没有任何犹豫,立马给毛主席寻找起警卫人员。

挑选警卫并不是个轻松的工作,蒋介石专门邀请毛主席,那就说明警卫不能过多,否则就像是过去打仗一样。
但警卫人数也不能太少,如果只有两名警卫,很难应对突发状况,主席的安全也就很难保证。
周总理找遍了全军,最后选出了3个合适的人选,临行前,周总理还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出什么乱子。
和周总理对比起来,毛主席就没那么紧张,他几乎是抱着最坏的心态前去赴会,上飞机之前,他找到刘少奇交代了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代替自己工作。
与此同时,我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毛主席希望战士们打得更加凶狠,我军实力越强劲,在谈判桌上主席的底气就会越强,为我军争取到的机会也就越多。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准时登机,下午3点多,主席乘坐的专机抵达重庆。
舱门一打开,无数媒体都盯紧了毛主席,只见毛主席笑着走出舱门,还微笑着对众人打了招呼。
一下机,主席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到了晚饭期间,蒋介石表现得也很热情,丝毫看不出异样。
饭后,毛主席被安排到林园居住,这算是蒋介石的私人宅邸之一,他自己本人也住在这里,看起来,蒋介石对毛主席是十分欢迎的。
可蒋介石越是欢迎,隐藏的问题就越多。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谈判上,毛主席就遇到了刁难他的记者。

一开始是毛主席和蒋介石谈判,短暂的谈判结束后,蒋介石安排了一场记者会,其中就有提问环节。
这些记者当然不肯放过这个好机会,大家七嘴八舌问了好多问题,大部分都是一些尖锐的问题,毛主席经验丰富,全都冷静作答。
眼看提问即将结束,突然一位记者将话筒对准了毛主席,他声音洪亮地问道:
你怕蒋介石吗?
这个问题是当着蒋介石问的,在场还有许多名流干部,问题刚说出来,就吓得众人都不敢说话。
大家都在屏气凝神,等待毛主席的作答。

如果毛主席说怕,那将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谈判,在谈判桌上也会低人一等,如果说不怕,势必会得罪蒋介石,等到报纸刊登出去,蒋介石大有机会在上面做文章。
不管毛主席怎么回答,结局都不好,这就是记者为毛主席挖的坑。
但他没想到的是,即使面对如此刁钻的问题,毛主席还是一脸风轻云淡,他笑着站在话筒前,开玩笑地回答说:
蒋介石的“蒋”上面有个“草”,这就是典型的草头将军啊!
记者听到这样的回复,显然不满意,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接着问毛主席:
那您对“毛”字有何见解?
毛主席会如何回答?这名记者最后有何下场?

三 再次刁难
这又是记者给主席挖的坑,“蒋”字可以拆开,但“毛”字却拆不开,按照主席上一句的解释,说到这里很可能就会卡壳。
一时间,台下观众都为毛主席捏了一把汗。

在这尴尬中,主席依旧笑着说:
“毛”字换个角度看,就成了“手”字,自然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毛主席刚说完,台下便沸腾起来,有人为主席鼓掌,有人感叹毛主席妙语连珠,唯独那个记者气得脸色发青。
毛主席借着开玩笑,表明自己根本不惧怕蒋介石,同时还展露出了必胜的决心,这为后来的谈判打下了先机。
并且,毛主席表面上来看,只是在开玩笑,就算这些记者要做文章,也不好下手,毕竟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说明不了什么。
由此可见,毛主席临场应变能力有多强,仅仅靠三言两句,便怼回了那名记者,最后记者只能灰溜溜离场。

他本来想在采访中刁难毛主席,以此获得蒋介石的关注,搞不好还能趁机登报,将“毛主席被刁难”发布出去。
但他惹错了人,毛主席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不管他问再多尖锐的问题,毛主席都能一一化解,至于那名记者的种种心机,就只能化为泡影。
毛主席在重庆待了43天,在此期间,毛主席表现得十分自然,我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又异常英勇,最后蒋介石根本没有动手时机,这场谈判最终以“和平”收尾。
谈判结束后,毛主席乘坐专机飞回延安。
看起来一切都进行得无比顺利,可实际上蒋介石只安分了不到一年,1946年,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集结30万大军,矛头直指延安一带。
这足以证明,先前蒋介石所谓的谈判只是一个幌子,他只是想拖住毛主席,为他们争取喘息的时间。

但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早就看穿了他的计划,趁着蒋介石调整队伍的同时,我军也在积极训练,只为迎接突如其来的兵变。
这场变故的结局可想而知,1949年,蒋介石败走,他被迫离开重庆,同年11月,我军进驻重庆。
这是4年前毛主席谈判的地方,4年后终于得以解放,这也意味着,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争锋获得了全胜,草头将军只能草率离场。
蒋介石是怎么都想不到,为什么他的装备、兵力都比解放军好,到头来兵败如山倒的人却是他。
他更不明白,为什么解放军出身平凡,打起仗来还能赢到最后。
其实,蒋介石的失败早就有所征兆。

1935年,蒋介石来了一趟峨眉山,他听说此处有高僧坐镇,便想着为自己算上一卦。
蒋介石找高僧问了一句:
我到底能不能坐稳江山?
当时高僧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留了一张纸条,打开一看,里面写着6个大字:
胜则重,败则湾。
蒋介石一直想不明白纸条的含义,还找了许多人来解读,在五花八门的答案中,蒋介石还是一头雾水。
直到1949年蒋介石才恍然大悟,如果他在重庆安顿下来,没有举兵攻打中原地区,恐怕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

反观毛主席,他和谭震林在一次游玩期间,也偶然求过一支签,毛主席不信这些,甚至都没解签就先行离开,事后经人解释才知道,这原本就是一支上上签。
蒋介石的败走不能怪在求签上,真正让他失败的其实正是他自己,在复杂的局势下,他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放弃和平选择内战,抛弃民心选择依附他人,摒弃公正选择盲目用人,再加上他的骄傲自大,最终只能落得个败逃的下场。
谁胜谁败,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