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每个运动员的成长路上都离不开艰辛与磨砺。
陈招娣也不例外。
她在国家队的时光,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伤痛与艰难,但她从未退缩。
正如她自己所说,身体的伤痛在她眼里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如何战胜它。
而退役后的她,还不幸得上了癌症,年仅58岁,便去世了。
如今,她已去世12年,关于她们的记忆已经渐渐的远去,不过她的女儿作为血脉的延续,也在她一生的道路上继续走了下去。
1
陈招娣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尤其是伤病的困扰。
她曾在全国联赛中手臂受伤,医生建议她进行长期休养。
但作为一名队员,她的责任心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身体承受能力。
在休息了短短两个月后,她又毅然回到了赛场。她不愿因为个人伤病而影响整个队伍的训练与比赛。
信息来源:东方网——朱玲惋惜陈招娣走得太突然她的精神会传承下去
在一次中日友谊赛中,陈招娣再次面临伤痛的折磨,她的手臂剧烈疼痛,但她依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场。
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挥臂,痛感都让她几乎无法忍受,但她坚持了下来,最终帮助中国女排取得了胜利。
到了后来的全运会,陈招娣的左臂几乎完全无法使用,但她没有选择退赛,也没有因伤而放弃比赛。
她用绷带将左臂固定,凭借一只手完成了全部比赛。
这种勇气与决心,震撼了所有人,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她,陈招娣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为排球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与郎平的友谊,也成为了陈招娣职业生涯中最为珍贵的一段记忆。
两人从队友到朋友,彼此的信任与支持,成就了中国女排的辉煌。
陈招娣早在国家队时就注意到郎平的努力与焦虑,在郎平刚加入国家队时,技术与身体条件并不突出,面对着激烈的竞争,郎平心中充满了不安与焦虑。
正是陈招娣看到了她的困境,主动提出与她一起加练,帮助她提升技术水平。
两人在共同的训练中,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一同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渐成就了彼此的成长。
两人在赛场上风雨同舟,练习场上相互激励,逐渐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团队的力量,彼此间的信任与扶持,成为了所有排球运动员的楷模。
2
陈招娣退役后,依旧怀揣着对排球的深厚感情,将自己的余热奉献给了中国女排。
尽管离开了赛场,她已然坚守在排球事业,作为八一女排和国家青年女排的教练,陈招娣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队员,培养人才。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像赖亚文这样的球员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中坚力量。
排球不仅是她的事业,更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除了执教工作,陈招娣也注重青少年的培养,亲自带领小学生打排球,帮助孩子们了解这项运动,培养他们的兴趣。
1993年,由于长期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陈招娣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她不得不转岗到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
虽然离开了曾经熟悉的赛场,但她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继续在新的岗位上耕耘,经常忙碌到深夜,熬夜加班。
然而,繁忙的工作和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最终让她迎来了疾病的挑战。
积劳成疾的陈招娣被确诊为直肠癌,这对于一位曾在赛场上拼搏过的运动员而言,无疑是一次难熬的折磨。
经过手术治疗,尽管身体状况变得非常虚弱,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工作。
直到癌症扩散以后,病情迅速恶化,58岁的陈招娣依然顽强坚守着,直到最后离世。
在母亲去世后,女儿郭晨在微博上写下了悲痛的话语:
“妈妈走好,那个地方没有疼痛,没有疾病,只有开心……妈妈我爱你!”
甚至在陈招娣的骨灰中,有五枚钢钉未能完全火化,这些钢钉象征着她为排球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持,也代表着她为排球运动倾注的心血与力量。
这些钢钉如同她不屈的精神,铭刻在每一位中国女排人的心中。
陈招娣的去世也深深触动了郎平,令她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此重新回到中国女排,继续为中国女排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陈招娣去世以后,女儿郭晨在生活中总会想念母亲想到流泪,但母亲一定不希望她总是带着伤感的情绪面对世界。
她总是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努力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陈招娣女儿郭晨来绍兴追思母亲 央视要拍纪录片
如今,长大后的郭晨也成为了“八一队”的排球运动员,许多人认为她继承了母亲的事业。
不过,在郭晨的印象里,母亲一直知道排球这项运动的艰辛,不希望她走上同样的道路。
但小时候的她总是喜欢反叛,总是选择与母亲的意愿相反。
母亲不支持她打排球,她反而更加坚定自己要做这件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逐渐看到了她的决心与热爱,最终选择了支持她,甚至鼓励她追求自己喜爱的事业。
在绍兴的有一个专属“陈招娣”的档案馆中,郭晨每次想念母亲的时候,都会去看看。
那里还有她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显得很稚嫩。
自己在外地训练时,经常与母亲保持书信往来,互相交流。
每当她在比赛前遇到疑问或困惑,母亲总会拿出那些旧笔记本,给她指点迷津。
对郭晨来说,母亲不仅是她的亲人,还是她在排球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始终在她身边,给予她支持与鼓励。
对于母亲去世后的遗物,郭晨曾一度不愿意让它们回到绍兴的档案馆。
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然而,在父亲的劝说以及家乡人的真诚请求下,她终于被打动,决定将母亲的遗物保存在母亲的家乡。
将这些宝贵的记忆和遗物保存于母亲的故乡,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母亲的一生,也能给母亲一个安宁的归宿。
写在最后
每当看到档案馆精心保存的母亲遗物,郭晨的内心也充满了感激与欣慰。
站在母亲的照片前,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她仿佛回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