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身后留下了两大争议:一是他曾为贪官张子善求情,二是他经过19次交谈后背弃了自己原先的信仰。这些争议在他离世后,让他的子女倍感困扰,最终他们站出来道出了事情的真相。老百姓们议论纷纷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的孩子们会怎么说呢?
1979年,薄一波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全面负责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邓公一起商量制定工作的大方向。行家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本是大家伙儿都高兴看到的事儿。但没想到,2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现在倒成了薄一波身上最让人议论纷纷的地方。这件往事,跟张子善和刘青山两个人脱不了干系。1950年,毛主席决定要打抗美援朝这场仗后,国家的钱袋子怎么样,就成了各部门时刻牵挂的心头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修路建桥、通讯设施、医疗设备等基础建设都得花钱,而且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在前线也急需物资支援,这样一来,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就特别紧张了。
毛主席亲自带头,呼吁大家过上简朴节约的日子,严厉反对铺张挥霍,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助力国家发展。就是在那样不容易的发展道路上,1951年的天津,却发生了一起回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特别惊人的大贪污事件。张子善和刘青山,一个是地区领导,一个是地方书记,他们俩勾结在一起,靠着互相打掩护,偷偷吞掉了好多公款。那时候,天津遭了大水灾,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艰难,好多农田都被水淹了,原本结实的房子也开始晃动,感觉快要倒了。
中央政府很快下拨了专门的救灾资金,并明确要求天津方面得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专门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难题,竭尽全力保障大家的安全。当这笔钱经过张刘两人之手时,他们扣下了30亿旧币,然后才让其进入下一个流程。而那些被扣下的钱,无疑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除了专门用来抗洪救灾的钱,天津还收到了一些其他的特别财政补助,像是农业种植补助、粮食补助和水利建设项目的钱,这些全都被那两个人当成了挣钱的法宝。据说,他们两人在工作期间偷偷拿的钱加起来,足够在市场上买到整整一吨的纯金。你能想象到吗,要是这些被贪污的钱都用到了正处,那得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又能摆平多少麻烦事儿啊。
尽管这两人互相包庇,但法网难逃,谁都别想偷偷把公款占为己有。事情败露后,相关的案件材料经过多级上报,最终摆在了毛主席面前,气得主席火冒三丈。他亲力亲为,处理了这件事,下令严惩那两个嚣张贪婪的贪官,判他们死刑。有老百姓说,那时候华北局的第一把手薄一波,为了帮张子善和刘青山,特地跑到中南海去找主席说情。和他一块去的,还有天津市委书记黄敬。薄黄两人觉得,虽说这俩贪官现在犯的错实在没法饶恕,但他们以前对中国革命还是有过贡献的。从打土豪分田地那会儿起,一直到解放战争打完,这三个重要的打仗阶段,他们俩一直都参与其中,并且多次立下大功。
尽管说功过可以抵消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在决定怎么处置他们两个人时,还是得想想他们之前做过的好事。所以,要是真把这两个人给判了死刑,老革命们心里可能会有想法。就因为这次求情,薄一波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这事儿,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不光彩”的地方。直到2007年薄一波同志去世,他一直背着为贪官说好话的坏名声。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从没理过外面的风言风语。但他的孩子们,却不想让他再继续承受那些不好的名声了。
大家商量一番后,决定在报纸上发篇文章,给老父亲澄清一下。他们直接告诉大伙儿,当年给张子善和刘青山求情的是黄敬,跟薄一波可没关系。黄敬曾来找过他,但他立场坚定,站在毛主席那边,力挺毛主席的决定,没接受对方的建议。他确实很佩服张刘二人的革命功劳,但觉得做错事就该受罚,这个原则更重要。在咱国家资源紧缺那会儿,有人贪心不足,偷拿国家的东西,给国家惹了大祸,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原谅。处罚他们,也是为了给那些想干坏事儿的人提个醒。所以说,为他们求情,那简直是瞎扯。薄一波心态很过硬,不太在意大家的闲言碎语,但孩子们觉得有必要为老爸澄清那些谣言造成的坏影响。另外,他们还说起了一个流传的说法,说的是有19次交谈那事儿。
有消息说,大概在2005年的时候,薄一波在第19次聊天中,完全推翻了自己以前的感情、信念,连一直以来坚持的做事原则也不再遵守了。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但却给当事人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他的孩子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不实传闻进行了反驳和说明。首要的是时间上的考虑,到了2005年,薄一波已经97岁高龄,他早已彻底告别了政治舞台,再加上身患重病,整天都被留在医院里。他整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好不容易醒过来,也没力气多说话,更别提有力气聊天了。
这位老人靠药物和医疗设备吊着命,根本不可能去说毛主席的坏话。这点,他生前住院时的所有医生和护士都能作证。事情真相总会大白,清白的人不用解释也清白,有问题的自然藏不住,薄一波的子女诚邀对此有疑问的朋友前来核实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说,毛主席和我父亲生前关系特别好,父亲一直到临终前,都深深敬仰着主席。1943年的时候,他们俩头一回碰面。那时候,薄一波刚到延安求学,是个满腔热血的革命新青年,而毛主席呢,早已是党内备受尊敬的大领导了。这位年轻的革命者,老早就对毛主席的革命故事耳熟能详了,他在求知的路上也细细研读过毛主席的不少文章和工作汇报。在他眼里,主席是个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的严谨人物。
真让人意外,他们头一回见面,主席就显得特别平易近人。他碰到薄一波时,先聊起了年龄、老家这些简单事儿,慢慢让对方不那么紧张了,也让整个聊天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有了毛主席的鼓励和赞许,薄一波反思了自己工作中的不少短板,并且分享了他对革命工作的一些看法。他感觉自己像是半道上加入革命队伍的,对马克思主义那套理论没钻研透,也没法像那些老前辈一样,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天衣无缝。他老实说,碰到一些难搞的工作问题时,他心里总会犯嘀咕,还会不由自主地跟同事们比来比去。这一比,他就越觉得自己有好多不足,结果就越发没底气了。
毛主席安慰他说,不管啥人,要想真正弄懂一种思想,都得花时间钻研,就连主席自己也是这样。他小时候跟长辈一起去拜佛求道,后来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又对无政府主义的理念琢磨了一段时间。经过对各种思想的仔细琢磨,他最后认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为自己的信念。因此,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对薄一波说,思绪繁多并不是件坏事。只要认准了目标,哪怕耗时再久,也终能抵达成功的终点。
受到主席的鼓舞,薄一波仿佛重新拾起了最初的自信。而且,他对毛主席说话的技巧敬佩得不得了。那次,他们俩聊了足足八个多小时,他从中收获了很多。后来和人聊起毛主席时,他感慨万千地说,主席的想法真有股神奇的力量,能把平平常常的道理讲得既深刻又叫人忘不了。从那时候开始,他就铁了心,打算一辈子都以毛主席为榜样好好学习。等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给了他好多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展现出对经济建设的独到见解后,主席便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中央政府财政部的头一任部长。
经济发展是所有建设事业的根基,只有经济上去了,国家其他方面的建设才能跟得上步伐。他感激主席对自己的器重,从那以后,他更加全心全意,拼尽全力去工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常常提起,这辈子能碰上毛主席,是他最走运的事儿。能和主席聊上一回,他就能学到不少东西。他曾劝自己的孩子多读读毛主席的文章,好好琢磨毛主席的想法,从毛主席的革命历程里领悟为人处世的智慧。无论是看他怎样要求自己,还是听他怎样教导孩子,都能感觉到,对主席的那份敬意,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识薄一波的人都知道,那19次谈话的说法根本不可信。那时候,他正躺在医院里,跟外界没联系,孩子们又都在忙着照顾他,哪有心思去管那些谣言啊。
直到父亲离世后,他们才慢慢整理好情绪,一五一十地弄清楚了谣言的前因后果,并给出了让人信服的解释。薄一波这位忠实的共产主义斗士,一生正直无污点地来到世上,理应也干干净净、无愧于心地离开。